“跬步与徘徊:隋建国1974-2024”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2024
隋建国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导师是董祖诒,董老师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留学前苏联,并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家”称号,他完整地学习并带回了写实雕塑的教育体系。隋建国回忆:“我导师在苏联其实研究的是古希腊的雕塑,因为当时的列宾美术学院有一套佩加蒙祭坛的精准石膏复制品。导师曾经将俄语的佩加蒙祭坛的画册借给我,希望我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但我当时并没有真的看进去。直到后来我现场看到柏林佩加蒙博物馆中的石雕祭坛,我想我如果当时能够看到原作的话,我也许会被感动,走向另外一条路。”
隋建国当时的创作其实不完全被导师理解,但是隋建国依旧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就像栗宪庭1994年发表在“北京青年报”的艺术专栏上的文章所说:“隋、傅、张、展、姜的个展系列,以其冗长的展期,不间断地向艺术界提示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即雕塑自觉,它可以成为当代艺术舞台上独立的一幕,标志80年代以来雕塑观念变革的一个里程碑。”
1997年,隋建国接受学校派遣去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交流,临回国前系主任戴维问他:“为什么中国人既不享受,也不交流?他们只喜欢工作,拼命攒钱。”当时隋建国就联想到,中国人就像穿了两件衣服,走在路上别人看到的是外面的西装,实际他们精神上套的是中山装。
所以从这个想法出发,隋建国利用离开之前的十几天时间,做出了《衣钵》的雏形。回国后,隋建国把这个想法再深入,再调整,就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介入了急剧变动中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承载百年中国革命文化精神的中山装形象。隋建国也凭借这个系列,在国际上有了声音。
“跬步与徘徊:隋建国1974-2024”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