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韩天衡丨九百年印谱史考略

韩天衡丨九百年印谱史考略
2024-11-06 16:07:2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九)汇多家藏古印为谱。应该说,汇多家藏印为谱的兆头可从明代的顾氏《集古印谱》中窥出。顾氏曾商借了项元汴等人的为数不多的古印,合辑于《集古印谱》中。真正地汇辑几大家的藏印为谱,当数陈介祺集辑的《十钟山房印举》。此谱荟拢了李璋煜、吴云、吴式芬、吴大激、李佐贤、鲍康及自藏的七家古印,于同治壬申年(一八七二)成书,全书一百九十一册,存印一万另二百八十四方,使汪氏《飞鸿堂印谱》相形见绌。成为轰动印坛的壮举。在九百年的印谱史上,至今,它依然是空前的,无匹的。

四、印章的传世与印谱的汇辑

前面已经提及,历来的印谱约有一千四百种之多。然而印谱的日益增多,并不意味着存世的印章的实数也日益增多,这种谱多而不见印多的现象,在集古印谱和已故印人印谱类里尤为突出。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奇怪事儿,其实,却是并不奇怪而可以理解的。世称:收藏不出三代,玺印的易主,往往会另钤印谱,印是旧时印、谱是新出谱。同是这些个玺印,有的古往今来,甚至先后再现于多种印谱里,真可用得上“换汤不换药”的这句俗话了。黄易曾有一段记述文字,他说:“济宁吴氏所藏古铜印章五百余,谱首郑居实序。汪水部讱庵、潘中翰毅堂见而心艳,屡求卒不可得,近时印渐散失。易初得十余,居实子鲁门自金乡持来六巨椟,为印五百四十,又小匣为印二十有七,吴氏物居多,易力薄,留小匣,趣王刺史莲湖购六椟官印。”这里交待了一宗古印转让的故事,讲的是吴好礼藏辑于乾隆壬戌年(一七四二)《世德堂秦汉印集》中的六百方印,久令飞鸿堂主人汪启淑、看篆楼主人潘有为动心,惜求之不得,而不出五十年,这批印就聚而复散了,少量的归黄易,集于他的《黄氏秦汉印谱》里;大宗的则成了王莲湖的法物,于乾隆乙卯年(一七九五)辑为《莲湖集古铜印》,存印五百二十四方,全部是吴好礼的旧藏。这还不是典型的。何昆玉尝称:“番禺潘毅堂舍人官京师时,广搜古铜印,得一千三百余事,拓为《看篆楼印谱》,与《程荔江印谱》中相同者十之七八,荔江积蓄十余年,所得三千有奇,择其善者一千二,舍人盖尽得之矣。舍人殁后,其侄季彤观察得之,更其名曰《听帆楼古铜印汇》。……观察已殁,古铜印为人窃去,入质市中,……予乃以重价得之,欲拓为谱。”何氏的这段文字,叙述了程荔江的这批藏印,三易其主,四辑为谱的事实;即程从龙于乾隆丁巳年(一七三七)辑为《程荔江印谱》(亦名《师意斋古铜印谱》),潘有为于嘉庆戊辰年(一八○八)辑为《看篆楼印谱》,潘正炜于道光壬辰年(一八三二)辑为《听帆楼古铜印汇》,何昆玉于同治己巳年(一八六九)辑为《吉金斋古铜印谱》。可见,这批古印流传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然而,这还不是全部的过程,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程从龙《程荔江印谱》中的古印,又多为《稽古斋印谱》中的旧物,向为长沙吴均观藏弆,这是论其前因,倘要言其后果,何昆玉宝爱的古印不久即全部地转手于陈介祺,成了陈氏《十钟山房印举》中的一部分。这类印易故主,辑为新谱的事例甚夥,恕不一一赘述了。

发生在古铜印方面一再成谱的事例,反映在印人印作方面则愈演愈甚了。例如,在乾隆以后的大篆刻家中,当以蒋仁的遗作最少,仅存二十余方,可是这二十几方印,则先后在十几部印谱里反复出现过。再如,去今未远的赵之谦,生平印作仅三百余方,但或聚或散的汇辑印谱也不下十余种。又如生平刻印一万余方的吴熙载,今天汇总他的遗印也不足八百方。因为反复再三地出现在众多的印谱里,给人以一种眼花撩乱、不可胜数的错觉。此外,如清初程邃镌刻的“徐旭龄印”,邓石如镌刻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仅此二印,其在印谱及印学等著作中的“登场”次数的密集,则是无法一一统计的。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揭去表面的现象,可以了解到历来的古印和印人印作,并非是多得出奇,而是少得可怜,是值得我们一一珍爱呵护的。然而,印谱,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原拓、初拓的印谱,也是稀若凤毛,难能得见的,对于上述言及的理论上存在的一千四百部印谱,有些已属名存物亡,如若能够寓目到十之七八,也是够幸运的了。诸如名蜚海内外的顾氏《集古印谱》,原拓仅二十部,至清代中叶,唯存二部。传至今日,人间仅存一部完整本;诸如印人辑谱的祖本《何雪渔印选》,今也仅见残本一册;诸如笔者近得清初傅陛所刻《深柳堂图书谱》,其书不见史籍,其人不见《广印人传》,仅此孤本一册,岂不宝哉?!由此而想到珍爱古印、旧石,珍爱古来旧谱,使其免遭碎骨焚身之厄,当为我们时代的责任,而印坛人士尤当亟力恭行,责无旁贷!

正因为旧印、旧谱的屡遭毁损,而历来又不乏好古之士,就必然有作伪印谱的行世。印谱作伪之风,始自明末,明万历丙申年(一五九六)萧山来行学诓称于石箐山畔桐棺中得朱筩一函,内为《宣和印谱》,摹辑成《宣和集古印史》八册(外有二册本),当是马首。而伪造篆刻家的印谱约始自清乾隆、嘉庆之交。其中成书于嘉庆初期的《文三桥先生印谱》及《董巴胡王会刻印谱》,或许是最早的二部。如《董巴胡王会刻印谱》汇辑了董洵、巴慰祖、胡唐、王振声四家的印作。嘉庆甲子年(一八○四)陈豫钟曾在陈鸿寿的书斋里读得,并追述说:“昨过曼生种榆仙馆,出观四子印谱,乍见绝汉人手笔,良久觉无天趣,不免刻意,所谓笃古泥规模者是也。”老实的陈秋堂,当时只对印作作了艺术上的评判,而忽视了对印作、印谱真赝的审定。倘使,陈氏能对与他相去不远的这四子的印作稍加回顾,就会发觉他们的风格绝非清一色的“汉人手笔”,特别是董洵与其余三子更是大相径庭的,何以四子的印作,如出一手?且这如出一手的整部印作,又与四子平素的印作相悖不类呢?疏忽了。这样,作伪的《董巴胡王印谱》第一次胜利地蒙混过关了。在民国初年,热心于印学的吴隐,又将它翻印再版,以飨同好,以至于近代的许多印谱和印学工具书里都将其间的印作作为四子的代表作推荐给了读者。作伪者居然取得了持久的成功。此外,曾享有盛名的《七家名人印谱》,汇辑了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的印作和边跋,其中除极个别的作品,余皆赝鼎,成书似在道光间,它的命运并不佳妙,它仅得意到光绪初,就遇上了不善治印而深悟印学的魏锡曾,魏氏称:“近见传抄丁、黄蒋、奚、板桥、冬心、曼生印谱一册,面文皆闲散语,款则纰缪支离,并诸家时代先后,交游踪迹亦未稍加考证,妄人所为,诚不足辨。”此外,笔者曾见过两部《聊自娱斋印存》,一专辑古印,一专辑印人印,而所取之印十无一真,印谱而冠以“聊自娱”,也许是辑者真印难得,自我作古。“聊自娱斋”的名称,隐约包含着不问真伪,不计真伪,有聊以自娱的解嘲意思在。较之上述的两部印谱,“聊自娱斋”主人在狡诈里毕竟还透露出了一点诚实。印谱作伪更有甚者。如一九二三年满人庆宽委托篆刻家赵仲穆子小铁辑成《松月居士集印》,全书洋洋十六册,收入自元代赵孟頫至清末翁同龢等七十余家的刻印一千一百余方,中所收浙派人物丁敬、陈鸿寿两家印作均逾百方,竟百无一真。此书居然有学者印人况周颐、张謇、吴昌硕、陈三立、朱孝臧等十余位名人的序题,岂不荒唐得有趣哉!

清 严信厚辑《七家名人印谱》

印谱,更准确地说,它不仅是古来人在篆刻艺术领域里倾注心血的结晶,更是蕴藏着无数珍贵史料的宝库。如果说,在艺术上,我们对它的借鉴达到了“十”的指数,那么从学术上去开挖、提炼这宝藏,它的指数是还未达到“一”的。罗福颐先生尝称:“古铜印谱的内容和明清人刻的石章印谱,学术价值是大有不同。”其实,就笔者浮浅探索的体会,古铜印谱和明清印人印谱,并非是学术上价值的大有不同,而是同具学术价值,仅是学术的表现方面大有不同,厚此薄彼,似少裨益,且有后患。罗先生一生研讨古铜印谱,成果卓越,诚为一代大家。而所著《印章概述》,论及明清印人则终觉隔膜,所采用的印章也偶有以假充真的,这或许正是此老忽视了“明清人刻的石章印谱”,以为“学术价值”不大,而铸成了常识上、学术上的讹误。

对于印谱史的研究,古来未见专著,笔者不揣谫陋,吐抒一得之见,差误不免,尚乞专家贤达教我。

文/韩天衡,来源:书法研究杂志,刊于《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

艺术家简介

韩天衡谈艺术品收藏 | “拣漏”不单靠运气,更需提高鉴赏能力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2015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第一至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总顾问。2019年担任“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评委会主任。荣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中国书法风云榜——杰出老书法家称号。2023年荣获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2024年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称号。先后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

出版有《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韩天衡》(英文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韩天衡绘花鸟部分》《画舫——当代美术经典入史艺术大家·韩天衡卷》等专著一百五十余种。

(责任编辑:孙秀青)
关键词:韩天衡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