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铸魂?重在“审题”。“审题”是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灵魂求索与思想塑形的过程,是艺术家自表象趋本质、由技艺入精神的必由之径。审题之要,在于理解主题的深层含义,挖掘其时代价值和寻找社会共鸣。内容重要但是审题更重要。
三、语言——形式融妙思
有了主题与精神,还需要恰当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这涉及内容与形式的水乳交融,构思与情感的相互辉映。其绝非仅为构图、色彩或造型等单一技艺而是艺术家别出心裁思维的彰显,是对现实生活之萃取和符号化呈现。一切艺术都要以形式表现出来,形式的创造正是艺术家一生所探究的,形式的创造决定了风格的呈现。任何艺术没有风格味同嚼蜡。意大利哲学家、评论家安东尼奥·奈格里先生讲:任何一个创造性劳动,总是体现出它的风格。这种风格越是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很多画家画得很好,画了一辈子,没有风格。一看就是一张好画,但看不出是谁画的。所以风格是艺术家身后的影子,你的形状在投影当中体现出来,但是往往因为光照射的角度,这个投影可能会拉长,可能会压扁,但是它就是你的灵魂之所在。这就是风格。
高明的艺术语言能够以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引导观者渐入佳境,迈向精神的穹顶。
我认为,好的艺术语言应当具备三重境界:
一是以独特的构思创造艺术形式,使视觉符号具有强烈的辨识度。但是这个辨识度不是故意而为,王羲之写得那么典雅文气,宋徽宗那么精劲,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如果故意造风格,有了辨识度,但不学习传统,那能叫风格吗?能叫辨识度吗?打破京剧、粤剧等的传统唱腔,到台上乱喊乱叫,那叫戏剧吗?叫风格吗?风格是在长期以来继承传统过程中,融入自己深刻的人生理解和艺术探究、追求所形成的。
二是以含蓄丰富的表现传递情感,让情感的温度从作品中溢出。
三是以富有深意的象征直抵心灵,让作品的意蕴气象焕发出感召力。
四、制作——分毫见精良
“作”是创作的最后一步,也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落脚点。精良的制作不仅仅是对技法的熟练掌握,更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体现。
主题性美术的感染力往往体现于细微处。一笔一画、一色一光,均可迸射思想之强震;一毫一厘的差异,则可区别艺术品质、品位、品格之高下。超越之“作”,非为技艺之夸耀,而是以至诚之心、至妙之思、至朴之法、至匠之工,承载最纯真的情感、最深沉的思想。顾景舟是大家熟知的一位紫砂壶大师,他的紫砂壶市值很高。他晚年时候我到他家去拜访,他跟我讲:艺术的高下之分在分毫之间。你看他做紫砂壶时手打的泥坯子很均衡,做的时候刀一刮,一折一卷圆就出来了,待壶盖做好,两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把壶就完成了,那种速度和整个工艺过程就是一首美妙的诗篇,不多不少。所以他强调艺术在分毫之间,就像戏曲唱腔里一点点微妙之差都是艺术家几十年功底的体现。他还以一位很有名的艺术家作为例子,这个人在出名之前画的东西很好,出名之后找他的人多了,应酬之作也多了。艺术家在出名之前就像没烧开的水,在98度、99度的时候都还没有沸腾,没有雾化。当沸腾以后,要气化了,这时候,需要自己主动凝聚下来——再冷却,再变回成水。是冷却下来,还是在不断升腾中变成雾,是一个考验。所以艺术家一生当中都在追求,正所谓人生艺术、艺术人生,实际上把精神、情感、意志,把一些痛苦和快乐融会在一起,才能化为真正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