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生长》夜景王伟拍摄
记者:您创作大地生态艺术和宇宙生态艺术有怎样的哲学思考?这和西方的大地艺术有什么不同?
王刚:中国特有的哲学概念有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中国传统宇宙观“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以有机整体论为哲学根基。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爱人赵琳和岳父赵毓民从1991年到2002年合作出版过两本研究老子的专著:《老子道德经洗尘录》和《老子道德经浅释》,我设计了两本书的封面,对老子有所了解,而且深深受益。中国老庄哲学乃至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存在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内核。这与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哲学根基存在很大差别。我看克里斯托的“包裹海岸线”,新奇之余没有感动,反倒为闷在大布下面暗无天日的动物们担心,为日后处理海量包裹材料发愁。
记者:您的宇宙生态艺术较之于西方大地艺术,可以说是哲学根基与生态伦理的范式转换。您以生态养护、万物共生为旨归,他以批判与解构为核心,您拥抱东方哲学的整体性宇宙观,他受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您的创作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突破,更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为艺术介入自然提供了新的哲学路径,通过“宇宙生态艺术”重建人类与自然的神圣关联,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共舞”的文明转向。作为“宇宙生态艺术”的首创者,您能说说这个概念的完整定义吗?
王刚:还是不要为艺术概念下定义吧。对这个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的总和,人和地球都在宇宙之中。生活在地球这个宇宙小颗粒上的人类的组织细胞,也都是一个个“小宇宙”。生态是物在一定环境下的状态和相互关系。人、地球、宇宙浑然一体,其状态和关系是万物共生休戚相关。秉持万物一体无疆大爱的宇宙精神,人类才能进化到光明正大的文明顶点。宇宙生态艺术蕴含这些精神内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具有融合人类文化精华的极大包容性。
记者:下一步您还有怎样的艺术创作计划?
王刚:宇宙浩瀚神秘,充满未知和可能。生态演化、科技发展、艺术创作,都会如影随形。我珍惜每天初升的太阳,享受艺术创作的天马行空。希望有生之年在伟大自然和卑微人类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式,顺势而为,创作出能让我心跳加速的艺术作品。
想起著名考古学家郑光先生发来的手书感言:“《鹤岗大地之眼》体现一种中国大道式的生命哲学、生态哲学,他以慈善的巨眼环视宇宙,寄愿于大地生灵友好和睦共处;他以希冀的目光仰视宇宙,期望宇宙生机、智慧启迪人类的良知,抑制自己的私心、贪婪、掠夺、争斗,挽救人类生存危机,地球被毁危机;他以独具的慧眼回望我们伟大的祖先,让他们赐给我们智慧和力量,努力使他们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智慧,成为全人类的思想智慧。”
在世界文化剧烈碰撞交融、格局变化的大时代,王刚在全球化语境中践行“东方宇宙观”创作大艺术,肩负起了重要的文化使命。他的“宇宙生态艺术”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宣言。以“天地人”的整合叙事,将生态养护、哲学反思与宇宙关照融为一体,既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性反思,也是对未来可持续生存路径的探索,充满着海纳、圆融的东方智慧,为全球艺术提供了“非西方中心”的生态美学范式。
相信王刚老师不久还会创作出更具精神价值、更为深刻恢弘、更能警醒世人的艺术佳作。我们期待着。
(来源:国际公共视野站)
艺术家简介
王刚,油画家、雕塑家,中央美院第十届油画研修班毕业,中央美院访问学者,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美协理事,河南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原工学院教授。作品参加第六、八、十、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受邀参加第四届成都双年展,第一、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武汉双年展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中国油画院、河南美术馆、河南书画院、黑龙江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郑州美术馆、宁波美术馆、乌鲁木齐天山美术馆等以及美、法、英、日、德、加、意等国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