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引领、价值引领、道德引领的自律要求,对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而言,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谓文以载道、道德文章,听起来平常,实质要求文与道、文与德互相熔铸、融化、融汇。潜心创作耕耘,就是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精品意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勇攀艺术高峰。由创作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从根本上讲是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体现,是职业操守、敬业精神的体现,是行为规范、举止言谈的体现。历史上的不朽之作都出自德才兼备的文艺家,而那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究其本质,是创作者偏离了正道。
请横屏欣赏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雕塑,1958年
刘开渠
中国美术馆藏
文艺工作者当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描绘美丽画卷、塑造时代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首要解决的是“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重要论断,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
旗帜,雕塑,2021年
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
吴为山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10多次。人民,既是文艺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审美的主体和评判者。文艺作品,要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秉持“三有”“三精”的原则,很好地回答了新时代文艺为什么创作、创作什么、怎么创作三个问题。
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创作中心。无论是通过“写意”继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所体现的连续性、在引领潮流中凸显的创新性,还是通过多元融合彰显的统一性、追求美美与共所呈现的包容性,又或是以艺通心传递出的和平性,艺术都展现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旺盛的生命活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在表层,也不在形式,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存在于平凡中的伟大,用心发现普通劳动者的高尚人格和美德,并使之融入作品。作品的筋骨来自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自于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来自于人民的情感,更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对民族、对历史、对时代、对党和人民的真情。只有在作品中表现出人民的温厚、朴实、勤劳和智慧,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