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其不仅强调了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倡导在继承中求发展,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理念,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从古至今,中华文明通过无数杰出的人物代代延传。他们作为人民的代表,以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怀、宽阔的文化视野建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他们的形象折射出中华文化之“神”。
我们现在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因此需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交流交融,以不断增强生命力与创新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化经典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具有超越时空,直抵人心之本、生命之源的不朽价值。几千年来,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无数文化经典,它们是中国故事的载体,是中国价值的表征,亦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元素。将文化经典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可有效地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近40年来,我以崇仰之情,创作了600余尊中华历史杰出人物塑像。每每走进闳深的历史时空,与这些杰出人物对话,总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灵感、激活创造力,将他们的形象从文字记载中、从传世的创造中显现出来,以深沉自信的神韵化入可见、可触、可感的艺术形式,叙说着历史进程的沧桑,也渗透着民族温厚自强的品质。专注做好这件事情,就是通过中华历史人物的塑造来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通过那些杰出人物脸上的沧桑痕迹来体现。新时代以来,我创作的雕塑作品立于世界很多国家,其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认同,正是因为老子、孔子等中华先贤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对人类发展贡献着智慧。通过经典作品、优秀创作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尊重、平等是前提,是基本要求。创作还要通过交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在对话中凝聚共同发展的价值公约数。
以艺术为桥梁,与世界进行对话,要体现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和审美创造,立体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秉持先进的理念也是关键,如结合世界格局和文化需求提出我们的主张,以及选取恰当的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艺术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秉持三个“一”:“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这三个“一”,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走向“四海皆兄弟,朋友遍天下”的美好未来的基础,也是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必然要求。
时刻检视自己的职业道德,正本清源,使艺术创作的清流不断向前。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要牢记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让自己的艺术工作成为培根铸魂的有力武器。
创作,体现了时代之风。艺术家人品和艺术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具体反映。“创”是创意、创新,并通过构思、构图体现艺术的智慧创造。艺术家要有扎实的功底,如今一些片面推崇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人认为艺术不需要技法,搞一个观念出来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错误的,因为艺术最终是要感动人,除了有思想情感还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来阐述思想情感,同时在高超的艺术技巧当中,要看到艺术家创作的工匠精神和投入、沉浸在创作世界里的感动人的艺术力量。“作”是以技法、技艺、技巧完成“创”,呈现出鲜明的形式风格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创造与制作的完美结合中,才能体现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创作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