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骆芃芃老师研习篆刻艺术的历程中,我深感老师对事业、教学及学生始终葆有的纯粹热忱。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极致追求中,更熔铸于教学实践的每个细节。这也是为何师生展历经六届,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的原因。作为本届展览的主要筹备者,我深切体会到老师这份坚守背后的初心:以展览为镜,既是对社会的艺术汇报,更为学生搭建起对话业界大家、考察地域篆刻生态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展览的蓬勃发展,映射着篆刻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骆老师始终致力于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推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7年、2015年分别设立篆刻硕士点与博士点。在教学实践中,骆老师坚持包容开放的教学理念:既尊重学生个性化艺术探索,又通过跨学科课程与采风实践,引导我们将生命体验转化为创作滋养。这种“入古出新”的智慧,造就了现在我们同学们各有所长的专业发展态势。
骆老师常说学习要深入传统,但还要开阔视野,提升格局,练就全面的综合素养。如今走上工作岗位,更使我深深受益。
未来,希望在骆老师的引领下,师门的同学们都能够取得更多可喜的成绩,祝愿篆刻艺术学科建设取得更多成就。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艺术学博士后、骆芃芃老师2015级博士李立山发言(摘录)
2007年与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分别开设“中国篆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招生点。作为恩师骆芃芃先生招收的首位博士研究生,我见证了先生推动“中国篆刻”艺术独立学科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设置的全过程。在先生主持创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四梁八柱”工作框架期间,为构建“中国篆刻”艺术整体生态系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在非遗保护层面,展览展现了篆刻艺术从技艺传承到文化生态重构的转型。骆芃芃先生推动中国篆刻学科建设,通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博培养体系,构建“以展促教、以展促学”模式,实现传统师徒制向学科化知识生产的转变,培养出兼具学术素养与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展览以“运河印迹”“江山多娇”为主题,将传统金石技艺与新时代国家叙事相结合,解码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
其次,在学科建设方面,随着“美术与书法”成为一级学科,篆刻学科正经历现代性转译。“师生展”创新教学范式,推动课堂向展览问学、金石考察转变。通过“篆刻与科技考古交叉研究”等跨学科探索,构建具有文明史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从专业设置到学术范式的变革。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骆芃芃老师2022级博士孟德乡发言(摘录)
“金石为开”第六届骆芃芃师生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南京玄武美术馆圆满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成立18年来,六次师生展伴随着篆刻院的成长与发展,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成立,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全国首个篆刻硕士点,2009年篆刻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金石篆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全国首个篆刻博士点,二十年间承办了各类世界、全国大型篆刻艺术展览,为传播中国篆刻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六届骆芃芃师生篆刻书法艺术展不仅是学生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教学过程的集中体现。通过师生作品的展览互动,可以直观感受到骆老师教学理念的落实与教学成果的呈现。骆老师的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学术思考,而学生的作品则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篆刻艺术的创新理解。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作水平,也为篆刻艺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探索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教学展览以教学学理为核心,通过理念、课程、实践与成果的多维度展示,全面呈现了篆刻教学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这次师生展览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为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这种教学理念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探索新的方向,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骆芃芃先生作总结发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