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俞可说:“谭平极端的媒介体验成为他观念的理由”。在K空间的“悬置”空间,“一条线”横贯而过,将墙面一分为二,充满视觉张力的黑色线条在墙面留下无数条漏痕,恣意流淌而下,如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画框和织物悬浮其上;而同样以无序状态悬置的,还有空间正中心的几件画作,它们曾被挂在墙面,还残留着那条“线”的墨痕,而现在,被极具破坏性的力量“冲击”于半空,仿佛有瞬间的爆破力让它们“悬停”而置。在空间的角落,散落着大小不一的镜面与玻璃瓶,镜面反射出的心理空间与玻璃瓶带来的不稳定支撑,让整个空间处于脆弱、敏感而极不稳定的状态。
谭平7天的现场创作,让空间本身成为作品——一个承载着艺术家观念与行动的空间,更让游走其中的观者,在某个瞬间体验到被按下的“暂停键”。
“艺术家的7个工作日”展览现场
问:这次在K空间展示的“无意义的悬置”空间,事先是否有规划?还是完全的即兴创作?这7天大致的创作流程是怎样的?
谭平:“无意义的悬置”这件作品我没有事先规划。每当我进入一个新的展示空间,通常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想法,但我会仔细观察和感受这个空间,从中找到一个出发点,就比如K空间的柱子。从展览空间来讲,这个柱子会影响作品的展示和观看,是一个很蹩脚的障碍物,但我觉得它们恰恰代表着现今城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K空间最为独特的地方。所以,我这次的创作灵感源于这个特定空间,就从这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的70×70厘米的柱子开始。
我将整个空间墙面打上70×70厘米的网格,画框和织物材料以一种非常规的姿态悬挂在上面,一条离地高105厘米的胶带贯穿其中。我手持沾满黑色颜料的巨大画笔沿着胶带的边缘从头至尾画过,会被误认为“书法”的一画。然后将胶带撕下,书写呈现的黑色一笔呈现整齐的边缘,这是对既有经验的涂改,也是无序的随机状态。系统性的符号是在这次展览中我所规避的,现场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废墟”。
这种即兴而来的创作,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破坏”——破坏了绘画的传统呈现方式;破坏了观众的心理与视觉体验;也破坏了画面本身固有的秩序感。
当一切感知被隔绝在外,想象与具体在这个场域呈现出“无意义的悬置”状态,所以我在这里是认真做一件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也是在做一件去除“意义”的“无意义”行为。
问:在您之前的场域创作中都会采用“线”这一艺术语言,那么今天在K空间的这条线,有着怎样与以往不同的观念?
谭平:今天这条线,是被“解构”的一条线,我画完它之后的解构过程尤为重要。今天的社会是极度碎片化的,无论是信息的碎片化,还是撕裂对抗的破碎状态。在这样非常复杂纷乱的语境中,我们对于某个事物的见解也很难达到共识。因此今天的这条线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种被解构的动态状态。
谭平在K空间实验项目“无意义的悬置”工作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