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板块”研讨
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视觉板块”由何桂彦担任学术主持,本场讨论的主要议题为“艺术本体与现代性”“艺术语言与符号化”“艺术表现与感知力”。
他谈到,张杰的艺术创作是中国社会四十年变迁的艺术见证。从四川美术学院的"乡土绘画"到都市化语境,他的艺术轨迹清晰反映了社会转型。其创作历程经历了从写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语言的转化,坚持回归绘画平面性,探索媒介表达可能。艺术语言上,张杰从传统写实走向现代抽象,2010年前后开始向“东方理想”回归,画面呈现东方写意与抒情笔调。近期作品融合表现主义、意象提炼与拼贴技法,采用非人眼视角,拓展绘画视觉经验,贯穿其艺术始终的是深厚的人文关怀。从早期"进城"系列关注边缘群体,到近期作品探讨个体生命存在,张杰始终用艺术见证社会变迁,捍卫个人生命尊严。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
郑工回顾了张杰三次展览艺术主题的持续深化过程,这三个展览主题词——“重叠”、“交错”、“在”——都指向一个核心,即关于“观看”问题的自觉。而本次展览的“在”字,尤为精妙,它强调了一种在场感,一种沉浸式的、不断重置的观察。这种观察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张杰先生所钟情的“市井”主题,这种对日常世界的持续关注,构成了他自21世纪以来艺术创作的基石。他的观看,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关于现代性与人的存在的视觉表达。他从“多维与多向”“移动与漂浮”“俯视与平视”三个层面解析了张杰艺术创作的内涵。他强调,张杰的艺术与重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高度吻合,这种吻合首先体现在张杰微妙又富含生命力的“张杰灰”与重庆火辣辣的“重庆红”并置,这种并置构成了他对张杰绘画与重庆这座城市内在关联的总体认识。
吴永强(四川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