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佛窟建设,最精彩辉煌的时期在南宋年间,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宝顶山石刻。出生在大足米粮乡的本地和尚赵智凤(法名智宗),是宝顶山石刻的首创者、总设计、总策划、总监工和实施者。他将整个山坳悬崖进行了整体设计,大大小小的佛造像、各种故事情节和一组组不同主题的构思,结合山体的变化有节奏地整体呈现,他将环境与艺术、艺术与山石统筹规划,还将宗教与百姓的劳动、生产、作息、娱乐等各个生活侧面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一个大佛湾,令人叹为观止,呈一代密宗修行理想,留宋代世俗生活写照,成为佛教艺术民族化、世俗化、艺术化的典范。
尤其是大型的千手观音摩崖石龛,绝妙的整体构思,独具匠心千手千眼呈现,在全国罕见。还有那尊大型释迦牟尼涅槃像,为世界最大石雕半身卧佛,全长31米,前方雕刻14尊半身弟子像,包括四川密宗祖师赵智凤及柳本尊,体现了地方宗教的特色。龛顶祥云中站立释迦母亲摩耶夫人等九身造像,源自佛经“为母说法”的典故。民间称此卧佛:头枕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
大足,取大丰大足之意,位于重庆西部约80公里处。宋代为昌州府所辖四县之一,其他是永川、昌元(今荣昌县)、静南三县,唐光启元年昌州府迁大足,现在为重庆市大足区。
大足以佛石窟造像闻名于世,要感谢一位学者。1945年,时任中国学典馆馆长的杨家骆先生,在西南大学印刷厂见到正在印制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时,注意到其中关于石刻的记载,随后即组织包含马衡、顾颉刚等15位专家学者的“大足石刻考察团”,前往大足进行实地田野考察。此次考察历时8天,拍摄照片200余帧、摹绘石刻200余幅、拓碑100余通,系首次系统记录。他们的到来掀开了大足神秘的面纱,对大足的宝顶山、龙岗山两个主要石窟进行测量、编号、考证,认为其艺术价值可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相提并论。首次系统揭示了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性地位。此次考察还纠正了地方文献中将石刻称为“三世佛”的错误称谓,正式使用“大足石刻”这一名称。
考察结束后,杨家骆将成果汇编成《大足宝顶区石刻记略》等文献,推动大足石刻从区域性文化现象走向全国性学术研究课题。这本书也成为研究大足石刻的基础性文本,至今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于是,大足石窟引起学术界和世人关注,产生轰动效应,此次考察后,大足石刻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1987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后称其为“最生动的古代博物馆”,一大批学者、朝圣者、观光者络绎而来。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大足石刻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对北山136号转轮经藏窟盛赞有佳,“评价为东方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称其中普贤菩萨观音像为“东方的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