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马翱丨舞蹈是否需要AI?——生成式AI赋能舞蹈的创新性发展

李丽娜 马翱丨舞蹈是否需要AI?——生成式AI赋能舞蹈的创新性发展
2025-07-25 17:11:0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年河南卫视春晚生肖系列贺年舞蹈作品《龙舞》

总编导:杨丽萍

生成式AI赋能舞蹈艺术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技术与艺术的博弈中,产生了版权问题、伦理问题、安全问题、美学问题、边界问题等一系列隐忧,在科技与艺术共生的后人类时代,艺术又当如何自处,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与解决。

人类艺术主导权的威胁

ChatGPT、Viggle、Sora等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的创作模式,有一张图片和一段视频即可生成一段舞蹈。当前AI绘画、AI诗歌、AI音乐在内容创作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未来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AI将会为舞蹈艺术创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科技对舞蹈艺术的深度介入,促使创作者只需要词汇输入、问题提出,生成式AI便可以制作出完整的舞蹈作品,并通过算法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甚至生成超过人类优秀艺术家的舞蹈作品。在此背景下,即便是没有舞蹈训练基础的人只要动动手指,也能完成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那么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舞蹈创作逐渐民主化、大众化、去个性化,其成本大大降低,将带来舞蹈作品的版权无法判断等问题。若艺术家习惯于依赖这种创作模式,成为艺术创作的次要角色,那么在数据化、工业化、机械化、扁平化的生产模式下,艺术将丧失对精神事物的自主探索与追求。科技本该作为人类的延伸,却反过来威胁着人类,让人类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受到被替代的风险,那么艺术家是否会消亡,甚至艺术是否会泯灭?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摄影技术的发明,也并未取代绘画艺术,反而使绘画艺术抛弃其再现性、叙事性与功能性的特点,迎来了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繁荣发展,由此可以见得技术的革新会促进艺术深入其本质属性的探索,进而走向新生。

AI在艺术中的度量把握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既有数据的模仿与组合,并不具备人类实践产生的情感反应,进行艺术创作的边界在于人类如何去提问。在时间顺序上,没有提问也就没有答案,人类在这一方面占据了时间的优先性。正如保罗·利科所说“成功的艺术作品源于艺术家抓住了一个在某方面打动他的独特问题,随后他以某种独特的艺术姿态来回应它。”因此随着人类对问题的深入追问,答案也就越深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地“追赶”状态。在人类得到技术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进行主动辨别,判断结果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进一步的交流,这是一个双向对抗、理解的过程,并非单一输出或输入的模式,人类将借此深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结构的了解,重新审视提问的价值与意义。对于AI的艺术作品,人类仍保有评判的权利,就像取得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新兴数字艺术家竞赛一等奖的AIGC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也并非由AI一次成功,而是经过作者的反复调整才完成的。所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提交一份临时答卷,是否采用的权利依旧在人类手上。正如后人类主义美学的观点:“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不存在人超越技术或者技术取代人,而应该超越主客对立的人与技术关系,在技术与人的合作中实现分布式的智能和美学。新的艺术和美学实践将在人与技术的互动和结合下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促进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要陷入技术的桎梏,丢掉艺术的“身体感”,而模糊了艺术本体的存在。

舞蹈是否需要AI?答案不言而喻。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的前沿技术,正以其强大的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为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它不仅拓宽了舞蹈创作的边界,还为舞蹈表演、教学、创作以及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等方面开辟了新的篇章。然而,在享受这些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住属于人类的主导权,让技术为人类服务,审慎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与危机。我们要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既要发挥其优势,又要防范潜在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舞蹈艺术与科技的和谐共生,共同开创舞蹈艺术的美好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舞蹈艺术家和科技专家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和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让舞蹈艺术在科技的助力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李丽娜,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王晗涵,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公众号)

(责任编辑:尹子怡)
关键词:李丽娜,马翱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