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彰显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进步、文化底蕴、经济繁荣以及文艺思潮的变迁和家国情怀的担当。齐鲁大地在多元文化的蕴养下逐渐造就了齐鲁儿女刚健自强、爱国仁德、务实求真的探索创新精神,这些优秀且深厚的精神文化品格铸就了山东民间舞蹈质朴、豪放、醇厚的艺术特色及审美风格。山东民间舞蹈的创作既传承了两千多年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每个重要节点的时代特色,不论是表现形式、语汇特征还是审美意蕴均充分展现了山东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风貌、审美取向、艺术品位、道德追求与胸怀气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崇高的价值追求。纵览山东民间舞蹈编创发展的70余年,紧紧围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坚守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在漫漫长路中探寻发展,在坚守创新中砥砺前行,大量饱有乡土韵味和生命活力的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风格涌现于舞台,无论是作品的审美流变、精神彰显,还是创作衍变都展示出笃定的自信和坚定的继承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民间舞蹈编创历程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舞蹈在“乡间田野”的清流中兴起,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春天,随之又陷入“西方文艺思潮”的盲信盲从,历经20世纪末对舞蹈“追根溯源”的革新,迎来了21世纪“守正创新”的宏图。受新时期文艺方针政策指引和全国舞蹈发展洪流影响,山东民间舞蹈传承与创新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态势。山东民间舞蹈根植齐鲁文化沃土,在悠久历史文化精神滋养下承积厚蕴,在继承与变迁、进步与发展中薪火相传。创作中始终坚守“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体现、“和而不同”的形式把握、“兼容并包”的精神融合,以独有的言说方式述说历史脉络、弘扬文化精神,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齐鲁大地的艺术观、审美观、思想观与哲学观。
第十三届荷花奖获奖作品《移山》
本文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基点,以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以及含有山东民间舞蹈动作元素的作品为坐标,以山东民间舞蹈走过的七十余年发展脉络为轴线,通过对作品创作数量及创作意识形态的梳理与审视,管窥时代的进步发展、传统的继承变迁对山东民间舞蹈产生的至深影响。如果单从舞蹈创作的衍变来看,山东民间舞蹈历经了原生、次生、再生的探索性发展过程。但如果从作品本体呈现的发展态势来看,则历经了“星火传承”——“蓬勃发展”——“低谷彷徨”——“再创辉煌”四个传承时期。不论是纵向发展历程还是横向创作根基,无不凝聚着对历史传统的根植,文化生态的衍变,以及对齐鲁文化精神的弘扬。
(一)星火传承时期
自新中国成立起,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从田野走向舞台的过程。随着田野工作的展开,开启了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主的挖掘整理模式。尤其是1946年到1966年间,大量的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采撷舞蹈素材,推动了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繁荣,随着全国民间舞蹈汇演的展开,众多民间艺人纷纷登台,带动了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这期间有诸多作品频频涌现:1952年山东省文化厅选送的《放碟》《鼓子秧歌》参加了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鼓子秧歌”以沉稳、质朴、敦厚的动作品质受到全国舞蹈院团的青睐与重视。由本土歌舞团创作的《劈山引水》《鼓会》《打起鼓子庆胜利》等等,都运用了“鼓子秧歌”语汇和技巧。之后山东民间舞蹈开始大量涌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胶州秧歌》《迎春》《巧姑娘》《三个老头看庄稼》等舞作将具有山东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形象搬上了舞台,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从无到有,破旧立新,以星火燎原之势开辟了先河。这个时期的作品多以解放后的喜悦、劳动后的丰收,以及保卫边疆和拥军爱国为题材,着重体现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看作是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的“原生”阶段,为“星火传承”时期,也是对齐鲁大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