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蓬勃发展时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文艺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民间舞蹈创作呈现出缤纷络绎的景象,这为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东民间舞蹈的编创以开发动作元素的模式展现于舞台,作品《摊煎饼的小嫚》《春满人间》《苦菜花》《包楞调》《㧟》《沂蒙风情画——绿蒲扇红磨盘》《献给俺爹娘》中的群舞,《俺从黄河来》《春天》《东方红》等颇具代表性的山东民间舞蹈应时而生。此时的作品更倾向于对美好生活的讴歌、高尚精神品格的塑造及浪漫情怀的抒发。“桃李杯”舞蹈比赛的举办更是大大推动了山东民间舞蹈在院校的传承与发展,专业舞蹈编导对原生动作元素的挖掘与创新做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大量具有山东民间特色的作品竞相涌现,如作品《扇妞》《沂蒙情怀》等,此阶段可以看作是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的“次生”阶段,为“蓬勃发展”时期,也是对齐鲁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发展时期。
(三)低谷彷徨时期
“90年代,一个以突破、解构、分析为标题的时代,一个舞蹈之叙事性遭到严重怀疑而动作主体意识高涨的时代,一个历史螺旋型盘旋上升的时代。”[1]中国舞蹈的创作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进入突破、解构的变革时期,现代舞编创技法的闯入使民间舞创作在审美判断和动作重塑上颠覆了固有的编创模式。如在新世纪之初创作的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一片绿叶》,将胶州秧歌元素与现代舞技法进行完美的拆解组合,在语汇重塑和审美维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创新,为传统民间舞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创作思路。但经时间的考证,逐渐发现,这种方式虽符合了当代审美的需求,但偏离了对民间舞味道风格的坚守。此时的山东民间舞蹈编创在大环境的侵染下也陷入了创作迷途,不知何去何从?现代舞的兴起和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使舞蹈创作进入革新时期,如果舞蹈创作仅停留在解构、搭建、重塑的阶段,而脱离了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自我思考及艺术表现,那么离舞蹈的最初意义就越走越远了,创作之路也会越走越窄,山东舞蹈创作进入了“低谷彷徨”期,革命预示着革新,沉默预示着爆发。
(四)再创辉煌时期
《田埂地垄一片云》演出剧照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民间舞蹈的编创在“沉默中爆发”,迎来了她的第二个春天,《鼓舞声声》《老伴》《翠狐》《梦里寻他千百度》《一枝红杏》《咏荷》《风吹俺的扇》《风筝》《六月清荷》《小嫚》《外婆湾》《映山红》《喜鹊喳喳喳》《脊梁》《春知沂蒙》《大鼓小妞》等以传承精神为编创主线的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以全新的风貌在沉静许久的民间“舞坛”中溅起层层涟漪,带动了山东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新时代的舞蹈创作更是赋予了山东民间舞蹈全新的意义,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引领下,各大院团、院校开始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进行探索性研究,不断找寻全新的舞台呈现方式,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优秀作品,如《磨》《拧巴·拧吧》《田埂地垄一片云》《一抹红》《加古通》《闯海人》《喜饽饽》《海阳有个王大娘》《喜鹊衔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移山》《乳娘》,以及舞剧《胶东女人》《地雷战》等作品。编创者根植齐鲁文化,以文化自觉的心态扎根传统舞蹈,从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齐鲁大地的传统民俗民间故事与精神情怀写照,创造性地将舞蹈创作回归于生活本真、情感本真,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响应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精神,使山东民间舞蹈厚积薄发,这一阶段可以看做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的“再生”阶段,为“再创辉煌”时期,也是对齐鲁文化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