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尽善尽美”的体现
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取向。冯双白先生曾在《新中国舞蹈史》中提出:“80年代以后,是舞蹈创作的崭新动向,新一代编导的创作和关于‘舞蹈观念的更新’是舞蹈艺术思潮运动变化的起点。”[3]舞蹈界开始关注“身体文化”的研究,在舞蹈文化意识苏醒中突破传统,在舞蹈语言的风格之变中关注舞蹈美学思想。这个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编创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舞蹈本体意识的觉醒,在文化传承层面表现为对寻根思潮与乡土情结的再现,在语汇表述层面表现为对原生性民间舞的继承性创新,在形式与内容的表达层面则是对“尽善尽美”审美的体现,这些因素即开拓了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素材的攫取,又拓展了舞蹈语汇表达的空间。
社会变革与审美意识的转换,使这个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编创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饱含了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代表性作品有:《摊煎饼的小嫚》,胶州秧歌为创作元素,描绘的是勤劳俊俏的小嫚在摊煎饼时的快乐场景,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遐想之情;《黄河魂》,采用了“山东鼓子秧歌”的主题动作,取其韵律与黄河船夫浪中摆橹的生活形态结合在一起,突显黄河船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4];《春满人间》,通过对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描绘,抒发人性中对真善美的追崇;《在希望的田野上》,打破传统的代表作品之一,混用山东民间舞蹈等多种民间素材,富有激情地抒发了对生活与现实向美向善的追求;《苦菜花》,讴歌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最艰苦的革命岁月,内心却开出了最美的花;《㧟》,提取胶州秧歌典型动律中的㧟元素作为创新动机进行编创的作品,将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的体态之美与脚下动律进行极致的结合与创新,以达“尽美”的追求;《包楞调》,以胶州秧歌为创作素材,与山东民间小调的完美结合,表现了山东女孩们勤恳耐劳、欢快热情、朴实爽朗的性格特点,音乐与舞蹈的珠联璧合,更加突显了对“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
审视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在创作层面还是在舞蹈语汇发展创新层面都受到齐鲁文化“尽善尽美”审美原则的影响。编导在对传统民间舞蹈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对舞蹈内容美及形式美的诠释有了更艺术的表达方式,但又不失对山东意韵与风格的坚守。寻源问道,则始于对文化根脉的传承。“齐文化的精神讲‘变’,鲁文化的精神讲‘持重’,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既稳健持重,又具开放性;既务实而崇功利。又富有道德理想色彩:既重视经验传统,又不乏革新进取精神。”[5]如济南市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舞蹈诗《沂蒙风情画——绿蒲扇红磨盘》,就是以创新的姿态弘扬传统,从诠释美展现美的角度将沂蒙山区浓郁的民俗、民风、民情如画卷一般展现于舞台。作品通过诗画意蕴的舞台方式,运用美术中简洁、浓烈的色彩对比,结合唯美的构图,虚实结合的诗意手法,将山东人民善良纯朴、敦厚粗犷的性格特点及勤劳朴实、踏实勤奋的品格特征艺术化的交织融合,既充满意境之美,又饱含生活之美。
这个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编创在作品内容上宣扬“善”,在作品形式上追求“美”,其深刻意义则是对美好品德的颂扬,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即是齐鲁文化品格的彰显,也是对儒家艺术观“尽善尽美”的追求与体现。
(三)“兼容并包”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