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 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

李丽娜 | 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
2025-08-04 16:16: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喜鹊衔梅》2018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1000).jpg

《喜鹊衔梅》2018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

探究山东民间舞蹈发展历程,跌跌宕宕、起起落落,从时间维度所呈现出的传承态势来看,其内在驱动因素与齐鲁文化所蕴含的创新传承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是分不开的,短暂的“低谷彷徨”不代表放弃,正是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才使山东民间舞蹈历经时间考验,以崭新的风貌屹立于当今舞坛,其艺术追求与精神气派处处彰显了对齐鲁文化精神的追崇。

二、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审美流变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时期,正视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动机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潮以及时代所赋予的文化精神指向紧密相连,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及文化品格与地域文化相通相融,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构成了齐鲁文化精神的核心层面,“天人合一”“尽善尽美”“中和之美”的儒家艺术观,对山东民间舞蹈编创的审美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历史的纵向铺陈中,览观山东民间舞蹈的创作样态及发展脉络,均彰显了对齐鲁文化与精神内涵的传承与坚守,其艺术表达的审美流变过程,也是山东民间舞蹈编创随时代变迁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天人合一”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前后,舞蹈艺术作为人们情感抒发和精神弘扬的形式在全国上下兴起,山东民间舞蹈的编创以及含有山东民间舞蹈动作元素的作品在新中国舞蹈创作大潮中相继涌现,《花鼓舞》《红绸舞》《龙灯》《宝莲灯》《放碟》《劈山引水》《巧姑娘》《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三个老头看庄稼》《迎春》《鼓会》《打起鼓子庆胜利》,以及小舞剧《不朽的战士》,大歌舞《东方红》开场舞《葵花向太阳》等极具时代情怀的作品次第登入舞台,作品主题多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即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又极大丰富了淳朴大众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

从整体来看,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反映乡土民风及工作生活状态为主要编创题材,以原生性的山东民间舞蹈语汇为创作素材,是山东民间舞蹈风起田野,曙光初照的时期,全国上下沉浸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中,无论专业院团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被兴起的舞蹈艺术之风席卷而起。如1960年由济南市工人业余舞蹈团首演的女子群舞《巧姑娘》,编导采用了山东莱芜县民间舞蹈“花鼓锣子”原汁原味的步伐动律,将生产劳动艺术化提炼融合到动律之中,反映人们对生活奋发图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高度和谐。

齐鲁文化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张以人为本,以德为美,以和为贵,并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作为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相通,“自然”和“人为”的统一。[2]从作品的显性视角来看,建国初期的山东民间舞蹈编创聚集了浓厚的时代情怀,从隐性视角来看则是齐鲁文化品格精神的彰显,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转换,既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又强调人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契合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大众的历史追求,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走向富强昌盛。受文化意识影响,山东民间舞蹈的编创饱含对“和合精神”的体现及“和合之美”的追求,在思想和精神层面应和了“星火传承”时期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