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克家先生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就是后来的山东大学)。他的国文卷子是闻一多先生判的,一多先生还把他录入了他任院长、主任的文学院中文系,在一多先生的影响下,克家的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此间,在王统照、闻一多等人资助下,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诗坛的地位。
大学毕业后,他到了在临清的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抗敌集团,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写成了名篇《津浦北线血战记》。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排斥进步民主力量,臧克家被迫离开前线来到重庆。在那里,他结识了周恩来同志。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期间,经周恩来介绍,他又认识了毛主席,还写了长诗《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
1949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克家先生由香港辗转来到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这年11月,为纪念鲁迅,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经久传唱的诗歌名篇。我和许多人一样就是通过读这首诗知道和认识臧克家的。
我和臧克家先生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在山东临邑县挂职,县里有一个支柱企业——临邑酒厂,想请名家题名。厂长毕士诚知道我是山东诸城人,就提出让我请臧克家先生题字。但我并不认识克家先生,后来在总参气象局原政委宋登华将军和青年历史学者臧运祜的帮助下,我们应约拜会了克家先生。
当时,北京东城区赵堂子胡同15号是克家先生的住所,我们在宋登华老首长陪同下一起前去拜望。他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一身并不笔挺的中山装,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寒暄之后,我直接说明来意,他老人家却说“我不是书法家,不给商号商标写字,更不给烟酒写字”。我那时年轻,语气很直冲地说“您写过”。然后立刻站起来,用我的诸城话给老人家背诵了他为山东景芝酒厂题的诗“儿时景芝美名扬,长辈贪杯我闻香。佳酿声高人已老,沾唇不禁念故乡”,还背诵了他的名篇《有的人》。我纯正的乡音,让克家先生兴奋起来,他说“这就是我读诗的感觉。我在青岛、济南、重庆、上海、香港、北平都是用这样的乡音这样读诗”。我当时职务是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临邑县委副书记。过去因为乡音,经常被领导批评和同事提醒,第一次因为乡音得到了肯定,我自己也很得意。克家先生答应给我们题字。不巧,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同志来访,我们就此提前离开,我留下了我济南的地址,很不舍地离开了赵堂子15号。说实在的,当时并没有抱克家先生能给我们题字的希望。
左起赵树丛、臧克家、宋登华
大约在二十天后,我喜出望外地收到了臧克家先生给洛北春酒和邢侗贡酒的题字,他只题了“洛北春”和“邢侗”。临邑酒厂就用这两幅字制作了商标,一直沿用多年。
更令我高兴的是老人家还给我专门写了一个条幅。“突出宏图百代无,奔腾万里趋长途。诗人老去诗情在,振臂犹堪共一呼。”
几年后,我受我们家乡镇党委书记郑云田之托,又请克家先生给石桥子镇人民公园题写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