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代,科学发展迅速,陶瓷生产工具产生了质变——例如气窑、电窑的出现,使工作室形式的独立制陶成为可能,能够表达艺术家个人意志陶瓷创作开始出现,不断涌现的陶瓷艺术家们推动着陶瓷进入了现当代艺术的领域,让当代的陶瓷器物仍然可以——甚至更好的——承载着“载文”的功能。中国的当代陶艺亦自80年代开始实践,蓬勃发展至今。
瓷之二十八(部分)
可以说,不同地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出现过的各类器物,承载着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的人文风貌。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器物的意涵不断地层层累积,其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深厚和复杂。以这样一种文化符号作为创作形式的依托,无疑将会大大拓展作品在单纯的视觉形式之外的表现力。但麻汇源最终选择器物作为创作图式,却并非基于上述理性的分析。
2自然的情感
千年窑火不息的景德镇,是中国传统陶瓷最坚定的守护者,也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重镇,传承与创新在这里碰撞出激烈的火花。2006年,麻汇源来到景德镇求学,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就此开始建立他与景德镇这片土壤,与陶瓷这种独特材料长久而深厚的情感。
“那是2006年的一个清晨,父亲送我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念书,我拍下这张似乎具有某种未来预示意义的照片,朝阳东升,群山绵延,从此我与景德镇和陶瓷建立起深刻的关联。”——麻汇源自述。
在来到景德镇求学之前,麻汇源所接受的艺术训练,是西方的传统绘画体系,包括素描、丙烯、油画等等。在大学阶段,他仍然坚持进行了两年的油画创作,足见其对于平面绘画的强烈热情。这正是他日后从陶瓷的器物、雕塑创作,重新回归到陶瓷绘画的内在原因。
影系列
陶瓷语言或许尚不明确,但可直观感受到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
2007年至2010年间,麻汇源做了三年的陶瓷器物创作。他开始接触泥、釉、火这种属于陶瓷的独特创作流程——陶艺家必须从材料的制备开始工作,并以自己亲手制备的材料,经由一般意义上艺术的创作阶段(建立造型、结构、色彩等等),最后把作品交给火焰,在烧窑的技艺与难测的天意的博弈中,胎体变的坚实,釉料呈现色彩,泥土转变为另一种物质——陶瓷。
就此来说,陶艺是一场辛勤的劳作,一种造物的过程。恰如农人翻耕泥土,埋种浇灌,除草施肥,倾尽人事之所能,再经阳光雨露的滋养,方得作物丰稔。躬身投入这般劳作,成为器物的创造者,使麻汇源得以由内而外的切身感受到,器物是如何在千万年的形制与功能的嬗变中,承载着人类漫长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复杂演进,凝练为物质化的文明载体。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朋友工作室的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器皿,一瞬间我似乎敏感地捕捉到某种视觉的启发,感到不同器皿在陈列的秩序之中,以各自的形态存在形成一种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消解的状态,达到某种视觉的平衡……这种刹那的视觉所赋予的思想和内在链接,让我感觉‘器皿’作为一种可能的图式语言很有意思,所以在2010年我开始创作了‘瓷系列’作品。”——麻汇源自述。
格子架上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