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韩天衡 | 篆刻六忌

韩天衡 | 篆刻六忌
2025-08-28 13:54:1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第三,是刀法的推敲。

古人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讲法:一种是篆刻没什么刀法讲究,字写好了刻出来了就叫刀法,章法决定一切;也有一种是把刀法讲得神乎其神,用刀十三法、用刀十四法之类,很玄乎。就我的体会来讲,用刀不是简单的事,否则好多优秀的书法家为什么不能自然地成为篆刻家呢?考察明清篆刻史,我认为用刀水平最高的是两个人:吴让之和钱松。两位都是刀法精湛的大师,过去没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吴让之用浅刀披刻(图七),前人评价他具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的韵味,流动、醇厚、精彩、潇洒。吴涵在一方印章边款上记录了吴昌硕向他揭示吴让之如何用刀的事情,说明吴昌硕对吴让之用刀是有深刻研究的。那为什么说明清两代最高明的是吴让之和钱松呢?因为,吴昌硕的高明在于借鉴了吴让之。吴昌硕创造了一套“做印”的技巧。“做印”是制作,也是技巧,但它不属于直接刻凿的范畴,所以是有差别的。还有就是浙江的钱松,钱松用刀也很浅(图八)。有些刻元朱文的印人,线条刻得很深,线条不断修饰,非常滋润、挺拔、秀艳,但实际上是修饰的功夫用得多,如果真正要讲用刀,除了吴让之就是钱松。他所刻的一根线条,如果拿放大镜去观察,就像春蚕吃桑叶一样,是一点一点地往里“啃”,一根线条甚至要用二十个很小的浅切刀来完成,那真是绣花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刀阔斧。所以他的线条在“西泠八家”里面是区别与其他七家的。按我个人的认识,以风格来划分的话,钱松是独立门户的大家,他吸收了浙派的很多东西,却是一位独辟蹊径的大家。

这两位篆刻大家的实践都告诉了我们,就是用刀要浅。为什么浅比深更具有艺术韵味呢?我个人体会,线条刻得深,运刀变化就少了。另外,印泥是有一定厚度的,浅刻的线条,沿口蘸上印泥后钤出来的印文往往有一种模糊感,线条的变化相对丰富,产生一种朦胧、醇厚的效果。所以,用刀时要将印泥的附加因素考虑进去。吴昌硕的印,当时就是要用吴石潜做的印泥来钤盖,钤出来的线条就显得特别朴茂厚实。艺术是很多因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用刀有大学问,作为一个印人,不能轻视用刀,当然也不要讲得不可琢磨。就我几十年的体会,用刀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们写字,线条要醇厚,有张力,那是掌握了八面运锋技法的效果。刻印要成为一个高手,应当刀用三面。我发现许多青年朋友刻印就是用一个刀角往前冲,对吗?对的,但是太单一了。就我个人体会来讲,刀角、刀刃都要会用。什么叫披刀?披刀就是刀角下去的时候,要拿刀刃也用上去。其次是刀背,就是刀边有那么一个角度,我姑且称之为刀背。如果你能三者结合起来用,用得得当,那么你绝对是用刀的高手,刻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变化多端、气象万千的,不然它就是很单一的。当然不能在不该用刀刃的时候用刀刃,不该用刀背的时候用刀背,要因时而宜。

吴昌硕中年刻印都很深,为什么要往深处刻呢?因为他要“做”这根线条,这样修饰这根线条就有了余地。他不是一次完成,是刻了线条之后还要在印面上做修饰(图九——图十一)。我请教过吴昌硕的弟子王个簃先生,个老对我讲,吴昌硕先生刻印很快,一挥而就,但之后就将印放在画桌上,今天修两刀,动一动,明天放在鞋底擦一擦,日后拿刀柄再去敲敲它,哪里感觉缺少一种苍古之气,他就拿刀刃去刮一刮、修一修。这一点,对我们那些仓促刻印、立马交差的印人,可能多少有所启示。如果多看一些大家的原印,琢磨、体会一下,或许不会认为我的讲话是玄虚的。

图九老苍吴昌硕

微信图片_20250827095333_0.png

关键词:韩天衡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