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韩天衡 | 篆刻六忌

韩天衡 | 篆刻六忌
2025-08-28 13:54:1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推敲切磋的功夫一定要做在动刀之前,印稿上石之前,将推敲功夫做细做深。不能认为灵感来了,就拿起刀来,扎扎地把五六个字刻出来完事。钤出印来发现这里不满意,那里不满意,结果刻了十分钟,修改就花了三天。这样修出来的印章大概不会是好作品,它是仓促而成再加“急救”,精力都放在“起死回生”上了。

二 忌偏食

我们搞篆刻艺术,眼界要宽,汲取要广,不能偏食。吴昌硕的印再好,你也不能从年轻到老死就只盯着吴昌硕学,否则就叫偏食。同样,也不能一辈子就守着吴让之,这样会淹没了我们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一个时期集中攻一家,作为学习的一个过程,这符合成长的规律。我还进一步认为,即使相对集中研究一家的时候,也不要太单一,比如很认真地在学习赵之谦,不等于你就不能参考邓石如、吴让之,甚至于其他流派,都可以参学,打开眼界,扩大胸襟。我4岁开始学写字,我父亲的账房先生字写得非常端正,我对妈妈讲,如果哪天我的字能写得像欧叔叔这样好,就很开心了。若干年过去,觉得欧叔叔的字怎么越看越难看,相反倒是我原先认为很差的,发现里面的艺术含量很高。所以一个人的审美不是设定、固定的,随着自己眼界提高是会改变的。当然,其中有些东西真是一辈子都认为是好的。被你认识的对象它没有变,变的是自己的眼光。我们平常批评人家有一句话叫作“眼高手低”,其实世界上哪有眼低手高的人。重要的是要用眼高来促使手高。

我刻印刻到二十来岁,有好几次想不干了,觉得怎么老是没有前人刻得好,怀疑自己不是这个料。后来经常读点书,懂了一点辩证法,认识到可能是我眼高手不高产生的差距,需要提升自己的技巧来适应眼光。这时候读点书,研究一些古人的东西,心情放松,三五个星期后情绪低潮就过去了。我年轻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爬坡状态,上坡下坡,到现在也偶尔会有这样的情况。

三 忌去古

去古,就是否定传统、蔑视传统、抛弃传统,这也是学习书法篆刻的大忌。

艺术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是不同的。电灯发明出来,油灯就慢慢淘汰了。从手工劳作到蒸汽机,从蒸汽机到电气化,从电气化到现在的信息化,旧的东西被无情淘汰。这是真正的革新、革命。艺术恰恰相反,是讲基因的。文学艺术里面,没有一个大家是没有传统基因的。也有一些人宣称,我就是什么传统都不学,靠自己独创。但他的东西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就是另外一码事了。我们讲的大家是被公认的,自己讲“老子天下第一”是不算数的。文学艺术发展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我比喻为一根长的链条。周、秦、两汉一代代下来,直到今天,这根链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其中的基因,它是发展的,又是紧紧相扣的,甩不掉的。所以艺术的发展,新的出来不是彻底打倒旧的。对艺术传统我们从来不讲摧枯拉朽,无情打倒。我们今天崇拜沙老,同时我们也崇拜沙老的老师吴昌硕,吴昌硕之前的浙派、皖派,那么多大家,依然是神采奕奕的,依然是光芒万丈,不因为多少年过去了而黯然失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怎么去敬畏传统,重视传统,学习借鉴传统。

一些年轻人讲,你们老是叫我去认真学习传统,我进去了出不来怎么办?那我就问他,你一辈子没有进去怎么办?一辈子没有进去就在那里宣称“老子天下第一”,这起码是一种无知,既走不远,也留不久。我认为我们必须向所有优秀传统致敬、学习。否定了传统就是抹杀了艺术的本性,你什么传统都不去学,不好好吸收,还讲我是搞篆刻创新,就是吓唬那些不懂的人。现在自称“老子天下第一”的不少,我们要学好艺术就得走正道,千万别受迷惑。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讲“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印章三千年深厚的传统,哪一个人出来就能将三千年否定掉了?谁相信?所以,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没有这一岁,艺术就停止了,有了这一岁,艺术就与时俱进。不要夸大自己的成绩,更不应该贬低古人的成就。这个关系一定要摆正。

最近几年我写过文章讲推陈出新,现在一谈到推陈出新,有人就讲你这家伙思想陈旧,不敢越雷池半步。实际上,这些朋友不懂辩证法,他不知道推陈出新的本质是什么,推陈出新的本质是推新出新。我们学习吴昌硕、赵之谦,学习邓石如、丁敬身,我们是在学旧东西吗?既是又不是,其实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创新者。我们学习他们其实也在学习新东西,因为是时光的推进让它成为了历史,但他们所具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面貌,永远是新的。我们向这些伟大的印人学习,我们是在学旧还是在学新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认为正确的是推陈出新它的本质是推新出新,不矛盾。现在有些年轻人让他学习传统,他就说太老了,我要与传统割裂,走自己的路。他不知道艺术上没有好好学习优秀传统,自以为是,是行不通的。相反,外国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搬过来他就认为是新的,而中国老古董中创新的东西是旧的。西方的那种快餐文化,你搬过来倒反而是新的啦?这看起来是理论命题,其实关乎的艺术方向、成败,我们搞篆刻的朋友,一定要对现实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假、大、空”倾向有充分清醒的认识。

四 忌匠气

篆刻艺术不能出现匠气,还有俗气。搞任何一门艺术,都要讲文气、清气、书卷气,这就是武林高手与江湖耍拳的差别。真正懂的人一看就明白。怎么避免匠气?可能不仅是从技巧上去解决,而且要读书,就是中国传统的大文化要多深入,增加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现在大家玩技巧。艺术当然不能没有技巧,没有开车的技巧你能开车吗?作为篆刻艺术,比技巧更重要的是修养、学问、观念,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有灵魂的艺术家,他又有了好的技巧,两者合一,他就成为大家。如果他只有技巧而忽视了学问、修养、观念,他绝对成不了大家,他的作品难免有俗气和匠气。

我是站在篆刻家的立场上讲文化修养的重要性。没有深厚的技巧功夫也不行。民国时期有位大学问家闻一多,我年轻的时候经常看他的诗集,写得非常好,有激情,我很钦佩。另一位是瞿秋白,也是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两位刻的印我也认真拜读过。为什么那么有学问的人刻的印也会有匠气呢?这是否和我刚才讲的有矛盾呢?不矛盾。闻一多、瞿秋白两位先生刻印毕竟是偶然为之,术业不在篆刻上,没有真正进入印人的心理世界,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果两位也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去研究篆刻的话,他们的印作就会完全不同,这是功力问题。

有很多朋友,对写字刻印的正确方法、要领,似乎都懂了,但这还只是在思想认识层面。至于要把握这支笔、这把刀,拿在手里要得心应手,还没有那么简单。懂了的东西到真正能够把握它,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人一辈子没有解决。

去匠气关键是要多读书,增加学养,形成正确的艺术理念。这里有三个例子。一是开创浙派的丁敬,他的贡献在哪里?之前的篆刻家讲刻印一定要学秦汉,丁敬是一个打开天眼的人,他就认为从周、秦、两汉一直到宋、元,里面都有好东西可以借鉴的,这就是他的理念,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丁敬的杰出之处在于把印内求印的路都走了,成为了印内求印的集大成者。后人再学他,就是第二。那么,印内求印路都给走完了(图十二),后人还能发展吗?能,不久就出了个邓石如,他新辟蹊径,以书入印,将书法的妙处用在篆刻里面(图十三),这样一来,新的天地就打开了。过了半个世纪,又出了个赵之谦,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好东西,现在新出土、新发现的,都用到他的篆刻里面来,经过艺术的重新组合、提炼,出现了自己的新面目(图十四)。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透过他们表面的风格,都可以看到背后有一个区别于前人的全新理念。至于吴昌硕先生,也都是这样。

所以,要解决匠气的问题要从大文化入手,大文化给你大视野、大智慧、新观念,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印人的框架内,只管一把刀、一块石头,这是匠人眼界,不行的。一定要有大文化来统领你这小文化,你才可能有大的成就。当然讲讲容易,你叫我做,我也没做好,只是这个道理我有点懂。

五 忌单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成功,它都包含着一种复合效应,一种叠加效应,一种化学效应,是很复杂的。搞篆刻艺术的人怎么样避免单一呢?我想到一个说法,叫作“马蜂窝理论”。一个蜂窝有很多蜂穴,马蜂回来了,各自回到自己的蜂穴。书法里面的正、草、隶、篆,绘画里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以及诗歌、古文、戏曲,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很大的文化艺术系统,好比一个蜂窝。书、画、印中,印章又有秦玺汉印,一路走来有不同风格的形成,看起来是相对独立的蜂穴,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隔离的。你如果懂得打通这个蜂穴,让正、草、隶、篆通起来,让书法跟绘画通起来,让书法、绘画跟篆刻通起来,等于把蜂窝的各个蜂穴全部打通了(图十五——十七),就可以左右逢源,相得益彰,拿今天时髦话讲叫作越位、跨界,就很有优势。你印刻得好,懂得章法,懂得计白当黑,你刻过一万方印章,让你去画画,你随便纸上画几笔,章法就不会有大问题。我写字有功力,线条是有质感的,有生命活力的,拿这根线条去表现绘画,入画的线条就经得起推敲。同样你画画得好,你懂得什么叫作气韵生动,你再拿这个气韵生动的理解去刻印或写字,你刻出来的印会刻板吗?当然,这个跨界仍然需要下功夫掌握各类艺术的基本技巧。这里说的是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得益彰的优势。所以我建议大家除了写字、刻印、读书,最好还要能够学点画画。东亚有些地方的篆刻艺术为什么路越走越窄?就是分得太细,写字的不刻印,刻印的不写字,写字、刻印的不画画,画画的不写字、刻印,大家都走专攻之路。

图十五文心在兹韩天衡

书法、篆刻要表现中国传统大文化里面的精华;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是文学。你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叫诗心,什么叫文胆,一定对篆刻艺术是有好处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艺术是讲触类旁通的。吸收的养分少、单一,表现力就相对来讲不丰富,所以我们强调要忌单一。但是又要注意,不是今天这样讲了,从明天开始就四箭齐发,写字、画画、刻印、读书,一起上阵,不是的。艺术发展的过程,它是由一到二,有二到三。有位老师曾对我:“天衡,你既刻章,写文章,又画画,随便都能弄弄了嘛。”他认为我都是一天之中成功的。不是的,我4岁学写字,过了几年学刻印,十几岁开始写文章,画画是三十五六岁刚开始学的。我可能运气好,我碰到了那么多有名的大师,他们对我都不保守,给我传授很多知识,这一点很重要。还有这些学习过程有先后,不是同时的,有一个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学习是要讲循序渐进的,不能过急,但是脑子里要想到。还是要做到一专多能,能够做到多专多能的话,当然更好。

六 忌自满

我个人有这样的认识,搞篆刻与其他艺术一样,它处处是起点时时是起点,永远没有终点。自称成功的,绝对不是成功的,因为艺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孔子称“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诗中也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的艺术家写过一句诗,叫作:“山登极顶我为峰。”这些话当然都很有豪气,浪漫主义,但如果用在艺术世界里的话,会让人感到有些小成而大快的味道。为什么呢?你说天下没有比你更高的山了么?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感到自己大了?其实你也小了(图十八)。所以辩证的自我认识非常重要。登上山顶,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要滑坡下去了,也可能无路可走了。我们搞艺术的人,追求更高的境界就是山外有山。我始终认为登上山顶的是大家而不是大师,登山容易登天难。我自己从6岁拿刀到现在也快七十年了,总感觉自己距离成功还是那么遥远,这里面没有谦虚的成分。做学问就是要诚实,我讲的绝不是谦虚。我这个人又没什么其他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玩古董,因为我觉得它与我的艺术还是有关系的。这样玩了快七十年了,感到目标还是那么的遥远,所以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还得要像苦行僧一样往前走。留点时间再让我往前走上一两步。至于年轻时候到现在,自满的情绪有没有?有的,一张画画出来,自己站在画前面看上几分钟,这种成就感也只有几分钟!一方印刻出来自己认为蛮得意,也有几分钟的自豪。一个清醒的艺术工作者,对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刚出炉,可以有一瞬间的满足和自豪,但是不能延续。如果沉浸在自我欣赏中,就说明你这个人这辈子不会进步。所以一个艺术工作者要逼着自己,将自满、自快的成就感都压缩到最小的限度,接下来就是找不足。刚才讲我几次搬家,撕掉的字画很多,包括很多出版过的我都撕掉了。我既然已经看出了有问题,差的东西,如果不撕掉的话,我这杯牛奶等于加了十瓶水,被稀释了。这都是真话。所以我认为搞艺术的人是绝对不能自满,如果由短暂的自赏、自慰延伸为是自傲、自恋的话,艺术是很难进步的。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忌自满,等别人指出来,已经来不及了。先贤讲“吾日三省吾身”,要经常检讨自己的自满情绪。古人还有一句话,我从年轻到现在一直记得提醒自己:“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了九十里了才能算一半。只有十里路,不要看它很近,要看成是一半。人总有阶段性的成果,真的走到一百里了,你成功了吗?还没有,后面这句话是我加的,“行千里者半九百”,经过几十年努力算你走到一万米了,你成功了吗?没有。我们搞艺术的人,一辈子始终在路上,是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我用这个话来送给大家,同时也是激励我自己,讲得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

图十八登山小己韩天衡

关键词:韩天衡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