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孙慰祖丨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路(上)

孙慰祖丨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路(上)
2025-09-08 13:32: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这里我举出的印例,秦汉宋元古印的形式元素都得到准确的体现,属于他个性的技法特质也已“嫁接”其上。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师法”渐为“古法”所置换。最具“名牌”特色的方介堪朱文印式一路,也已在他的创作中演变为更为滋厚鲜活的样式。当然,从名师、大师的成熟路径之外再觅新途,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既需要胆魄也需要智慧。但韩天衡性格中所具备的恰恰是多思、求变、坚毅的素质。后来他谈到的理念是:老师的作品很高,把前辈的家法当作自已寻求革新的基点,才是对老师的最好回馈。

26.jpg

继续革命永向前

在此之前,完成从谨守师法到直追古法的蜕变,在追寻古法的同时孕育着个人的特质。事实上,作为篆刻艺术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文字结体的探索,在6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了。我曾见到他1959年书写的毛泽东诗作中堂,书风为邓石如、吴让之一路小篆风格,宛转整饬,这与他温州时代印风是互为表里的。从1972年作为课徒稿书写的毛泽东《十六字令》词小篆作品中,即可窥见其在斯篆一脉中所下的功夫。至70年代初,其篆书书风变革的迹象渐显,初由小篆转攻汉篆。不久,又进一步将小篆、汉篆相揉合而形成体势和笔形更为自由的“草篆”,这一探索带来的意义,我曾经试作如下分析:

他以自已娴熟的小篆笔法,参以秦汉诏版、砖瓦、碑额文字,写出一路结体宽博疏落、笔势厚重多变的“草篆”体,这种草篆体的妙处在于变化错落中求得整体的平衡统一,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一字一画的刻板的比例对称,使作为造型对象的篆书大大拓展了结体、笔势上的自由度。入印文字的这种变革,不仅强化了他印章字法的虚实对比,而且为变形夸张提供了极大的余地,许多看来平实的文字通过韩天衡的匠意经营,能够呈现出顾盼有致,意趣横生的姿态,极富形象性和幽默感。

27.jpg

棕菌室

现在回过头去看70年代中期韩天衡的篆刻作品,即使撇开比较抽象的艺术标准,而以当时印坛所普遍认同的这一点来衡量,个人的风格已经基本确立和成熟。那么,放在近百年印人谱系中作比较的话,韩天衡是少见的早变、早熟的印人。我曾在《不息的艺术开拓者——韩天衡与当代篆刻》一文中谈到:“作为篆刻家的韩天衡,得天独厚之处是他的篆刻创作的成熟期介于两个历史阶段之际”。在今天看来,我更为确信,这是当代篆刻领域中一个难以复制、难以比肩的个案。

28.jpg

兰鹃草屋

关键词:孙慰祖,韩天衡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