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孙慰祖丨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路(上)

孙慰祖丨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路(上)
2025-09-08 13:32: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传统,依然是真正的艺术奋进者获取力量与智慧的“大地”。他接受执笔撰写《中国篆刻艺术》一书的任务时正值70年代中期,传统文化还处于万马齐喑的处境。这期间使他再一次集中、系统地沉浸于古玺印与明清篆刻资料的天地之中。他后来谈到曾经寓目印学书籍四千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这一阶段获得集中阅读的。相应地,古印多种样式如古玺、秦印、魏晋铸印、东晋南北朝凿印、宋元官私印、肖形印及鸟虫书印,还有文人篆刻名家的技法手段等多种的元素,层出不穷地涌现在他这一阶段的创作中。韩天衡在引入古人印章形式的过程中,作出了某些基因的置换和改造:由静而动,动而不失庄;由平而奇,奇而不怪诞;由实而虚,虚而不实兀,由粗率而精微,精而无匠气,他将古人的佳处与自已的意趣融合于一体,成就了化古为我的“新品种”。如汉鸟虫书匀落圆转的形态,在他的创作中转而强调方圆互参、疏密有致,既存古意复有我神,既不丢掉古法,也不失掉我法。这样一种学古,是和创变联结在一起的,是一种“古典的再造”而非浮光掠影的简单摹仿。韩天衡的多头探索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形式技法语汇的再创造,而准确的提炼和艺术的再造能力,恰恰来自对传统的深入理解。

32.jpg

天衡草篆

韩天衡自已对这一阶段,即1975年后十年的作品似乎已比较满意,于1984年自选一编,在国内正式出版了《韩天衡印选》。在后记中,作者对自已追求的审美理想作了这样的表达:

印作“雄”,方能壮伟劲迈,有气势,拒小派,自有时代气息。“变”则力求篆法、章法、刀法、意趣上区别于古人、他人和故我。

当时的艺坛,经历十年浩劫后地热涌动,篆刻大潮方兴未艾,印坛呼唤篆刻资料的整理出版,也急切期待新时期篆刻传承与创变实践的成功示范。《印选》的出版迅即引起了老中青三代印人群体的瞻目,随之而来的是印坛对于当代创作走向的反思和新风气的激荡。

韩天衡在这本印谱的后记中还率先提出了强化篆刻“写意画情趣”的主旨。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他的作品随着这部印谱的出版而流播印坛,对于当代写意印风新潮的出现和篆刻风格多元化的大拓展,都是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其对于当代印坛创作理念变革和继承与创新实践的深刻启迪,在今天看得已经更为清晰。

33.jpg

醉墨堂

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作品,韩天衡完成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转变:一是师法近人到上溯古人,这一转变几乎是成功印人的必由之路;二是从近人、古人中走出自已路子,后一转变是更为艰难的,因而不是一条共同大道。我相信,在若干年以后我们重新冷静审视当代篆刻与近代篆刻审美变革的时候,韩天衡篆刻所提供的传承与突破的实践范例,将是这个时代最具典型性的标杆。

韩天衡在后记中还坦言:“从去疾先生提议‘变’法,至今又过去了二十个年头,我依旧在求变的道路上艰辛摸索。”今天,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他的“求变”仍然没有停止。

文/孙慰祖,师承韩天衡,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2015年7月26日凌晨完稿于甬江南苑客,2025年4月1日夜补正于海上可斋。来源:印书房)

艺术家简介

神存富贵 良殚美襟——韩天衡的篆刻艺术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关键词:孙慰祖,韩天衡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