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孙慰祖丨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路(下)

孙慰祖丨韩天衡篆刻的变革之路(下)
2025-09-09 15:15:2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0.jpg

图21终为土灰(2007年)

如果与他此期的篆书书风联系起来,篆刻作品中的印文体态演变与之存在着明显的联动关系。这一阶段,他的篆书结体方折与圆转互参互融更为浑然天成,而在他小篆朱文一类印式中,流美飞动的体势实际上正是他“草篆体”书写更为挥运自如的体现。

韩天衡小篆朱文印式和以楚简文字入印的作品(也包括鸟虫书印在内),抓住了两种字体的书法美学特征,顺势而变,追求的意趣是秀逸遒美而不是苍劲厚重,即他早年设定的求“韵”的境界,因而没有选择朱白文印字法一体化的定位,由此形成了韩天衡篆刻的又一个独特品格。

三十年后的韩天衡作品,以更为鲜明的“雄”与“韵”集合于一身而独标于世。

我们再来解读近三十年韩天衡篆刻刀法之变。

在韩天衡公开发表的谈论篆刻创作的文字中,对用刀技法的强调显然超过了谈篆法、章法的频率,这当然并不意味他对后两者忽视。恰恰相反,我们从以上所解析的几个方面来看,韩天衡对篆刻字法、布局的研究投入最多也最为出色。韩天衡曾在1995年撰写过《明清刀论》一文,其中谈到:“古来印说浩卷繁帙,皆以论刀法为畏途。”他之所以津津乐道于刀法之论,在于他要补上了历来实践家们论说刀法云里雾里、语焉不详的学理缺失,同时还因为这是他求变的重要的技术实破口。反而来说,韩天衡刀法的个性,是他篆刻作品个性突出的构成元素之一,但又是一般受众难以解读的一个元素。

他曾经对篆刻用刀提出刀尖、刀刃、刀背兼用的主张,这是他探索实践的独得之论,也与他的创作用刀风格不可分离。他的线条或敦厚华滋,或犀利劲健且韵律丰富,是运刀高度精熟而进入涉笔成趣、神遇迹化境地的表现。在笔意与刀意的交织上,他的运刀突破了明清以来印人大多崇尚刀法单纯性的程式。这一境界,又与他刀法的技术复合性有关,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运刀纳入了吴让之、钱松、吴昌硕、钱瘦铁等人的技术元素,合而为一构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用刀性格的又一个独到之处还在于随不同印式而变化其用,配合每一件印作意境的设定,从而获得“意主乎笔,笔役夫刀,刀生其趣”的效果。

韩天衡刀法之变的起点,从工具因素而言,是由早年从师法使用薄刃窄杆刻刀改为宽口厚杆、近于吴昌硕式刻刀,时间约在60年代后期。其间为适应自已的个性和表现意图,对刻刀作了多种探索。进入80年代以后,又再由钝锋转用锐锋,以利于表现线条的细微效果。工具与刀法并不是同一概念,但却不能认为特定的风格与效果和工具变革无关。近十年来,他的朱文印和鸟虫书印线条锋颖更为明快,从刀法而言,“披削”的成分更为强化,使转精微与灵变的表现更为突出,与他运刀技法的不断探索有关,这似乎与年龄形成了一个反比。如果作一纵向的比较,这一表现在篆刻史上同样是一个少见的案例。由此可见韩天衡旺盛的创作与变革活力,也可见他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求今日之新的坚毅性格。

从另一角度观察,韩天衡此期用刀风格中,逐渐消退的是80年代中期以前节奏强烈、起伏较大的现象,趋于沉着平缓,结合笔势适度收敛,线条表现更为厚实凝重,作品更具蕴蓄于内的张力。这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层面上的修正和复归。

近十年来,在他的印作中多见《衰年攻艺贵放胆》《老夫努力》《坚忍不拔》等抒发心声之句,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韩天衡求变的意愿依旧勃勃于心。他不断地创出新的印格,如甲骨文入印,生机盎然的生肖图形印,打破横竖分隔和朱白界限的鸟虫书印,金文化小篆接入古玺样式,印面兼刻边款的朱白相间形式,参以北碑笔意的行楷书入印等等(图22、23),变式、变体、变法的思绪仍然汩汩而出。

11.jpg

图22笃实

12.jpg

图23色即是空

关键词:孙慰祖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