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韩天衡仍将“变”,包括对自已当下的修正和对新趣味、新意境的追求。“一岁”的尺度,对他而言似乎没有尽头。
四、衰年之变与“会意”创作探索
“衰年变法”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艺术人物话题。纵观韩天衡七十多年的篆刻艺术之路,一个显著的特质是:在这条路上他是一个不知疲惫的思想者和寻觅者。即便是在他跨过“不逾距”之年,个人艺术风格变革早已获得了引领当代篆刻大势的历史价值,他独特的技法语言已然成为当代篆刻创作学理构成的人生阶段,他仍然在思考中国篆刻未来可能的拓展,作出自己可能的尝试。
五百年来的文人篆刻借助古玺印这一物质外壳转身为中国独特的艺术样式,创作技法和审美语言不断地获得丰富、延展,极大地突破了古玺印所提供的现成框架与范式。篆刻艺术的发展不断构筑着自身的独立性。包括构成元素的充实与变革,包括不断主动接纳“印外”的艺术素材,不断引发篆刻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的改变。篆刻走出了普世意义上“印章”的原始本质和形态范畴,正在继续向着与之不同的方向前行。站在当代的艺术发展高度来回顾早期文人篆刻,创作史上每一步突进都与某个个体有意甚至无意的作为有关。我们对每一步的创变与革新都有着深切的感悟。
篆刻作品表现于视觉审美。历史上篆刻创作风格与技法的重大拓展基本表现于视觉元素层面上探索,艺术表现力及其形式的“破茧”,仍然是当代印坛不断在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
比如,将“形”的构造与印文文意的表达相互关照、协同和强化的创作探索,一直隐约地、个别地存在于一些印人的创作之中。70年代初,沙孟海曾创作了一件使用简化字的《临危不惧》,敦厚的楷书体态强调了“危”的视觉形象,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气氛。叶一苇多年研究“诗心造印”,在这一概念下,调动文字造型、构图等元素来突出印作中的诗心、诗意的文学表达。这些尝试都体现出当代印人对开掘、深化篆刻艺术审美功能、对探索篆刻作品可能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一种积极追求。
让篆刻创作中建立于“形”之上而又呈现超出“形”的意味、感悟,调动多种技法形式对“文意”作出引申、渲染,使作品蕴含移情、联想的可能,是近十多年来韩天衡展开的一个探索。沿着这一创作思路他陆续发表了一批命之为“会意创作”的作品。
《心畅》,印文“畅”字大幅度夸张了局部体势,对文意作了富有形象感的强调;《愚公移山》以“山”的体势扩张包容其他三字,丰富了“移山”的意象,也增加了欣赏过程的趣味;《又一春》仍是韩天衡的鸟虫书印作,但作者为营造“春”的意象,对鱼、鸟的布置更为丰茂,“一”字以飞行的春燕形态表现,生机勃勃的气氛得到了渲染;《逆行者》(图24)在印形上作了突破常式的构想,向下的指示牌与“逆行”一词的形意互为呼应,令人读来生出一份会心;《抓铁有痕》是韩天衡较早发表的“会意”创作,细劲的线条不同于他一贯的的厚重坚实风格,但却是作者希望表达的“抓铁”之“痕”的视觉感受。这一类作品,拓开了篆刻审美的另一意境。
图24逆行者
韩天衡在表现形式上对篆刻作品文字内容表达予以更直接的提示和强化,是对如何拓展篆刻艺术表现力作出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虽然艰辛地自我加压,韩天衡仍然兴致勃勃,他对此的表述是:“探索‘会意’创作思路,是我感到不能止步于以往的创变,即仅仅着眼于入印文字拓展,章法、刀法变革的这些总体上属于技法范围的突破。寻找文字内容与艺术表现更密切的融汇方式,想看看能不能为篆刻创作找到新的表现手段,至少在意趣、意境、情感表现上更为丰富一些。”韩天衡同时对此又十分冷静,他表示自己的这些“会意创作”仍然只是个人的探索,这一手法也并非在创作中普遍适用,它的价值也许在于提供一种选择、一种思考。
韩天衡的探索无疑是衰年思变的又一生动表现,同时也表明他仍未满足于以娴熟的成式延续自已的创作活动,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探索欲望与活力,保持着对这门艺术深沉的热爱。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敏锐、形式的丰富、技法的精诣,也足以在文人篆刻家创作史上成为一个孤例。
篆刻实在是一门孤高的艺术,即使在今天的热闹场境中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我们可以设想,以韩天衡既有的作品风格体系和社会定位,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高度与厚度,如果当下的创作转为守势,对于多数受众来说,评价并不会有多少改变;以他既有的名望和年资,他的篆刻依然拥有同样的受众——哪怕一件不假思索之作也足以博得受众的无量欢喜。那么,韩天衡殚精极虑地自我修正,不断为自已设定新路标,意义在哪里?
韩天衡是一个虔诚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篆刻世界里,他不会不明白自己几乎是一个独行的思想者和行走者。他的唯美理想驱使他不息地向着无人之境前行,而不以受众的满足和艺术群体的赞声为追求的终点,自已的脚步与心中的愿景“都在向前奔驰,目标总是那样地迷惘遥远”,这个过程在他内心是充满愉悦的。
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受众的真诚,乃是一个大家的良知。
我曾在《韩天衡与当代篆刻》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感言:
由此我想到,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状态构成一条自然的曲线,但这条曲线的峰值及其宽度却人各相异。如果将韩天衡时下的创作状态放在文人篆刻史中作一观照,我们不难看到,完成个人风格体系的构造而后持续近五十年依然不断地追求精进、修正自我的勃勃态势,在印人谱系中并不多见。对于韩天衡来说,既是自身坚毅、敏慧的禀赋使然,也不无造化之功。
韩天衡的“创新”实践及其目标的设定,在当前艺术圈浮躁迷乱的时风之下,无疑是一个大道至正的典范;他对于“万岁”与“一岁”关系的逻辑认知,决定了他走出的是一条传统与创新并轨前行的艺术路线;他为了“一岁”而作出的坚定不懈的奋斗,奠定了文人篆刻史的一个新高度,使得任何当代对象的比附都显得无力而多余。
(文/孙慰祖,师承韩天衡,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2015年7月26日凌晨完稿于甬江南苑客,2025年4月1日夜补正于海上可斋。来源: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
艺术家简介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原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2015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第一至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总顾问。2019年担任“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评委会主任。荣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中国书法风云榜——杰出老书法家称号。2023年荣获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2024年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称号。先后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
出版有《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韩天衡》(英文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韩天衡绘花鸟部分》《画舫——当代美术经典入史艺术大家·韩天衡卷》等专著一百五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