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副院长丁鹏辉,完成了国内首个全市陆海一体大比例尺测绘项目,为海洋经济、海岸带开发等战略提供了最基础却最关键的地理“语言”;
刘玉军在做技术指导
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经济师刘玉军,将23项农业技术转化为田间“金种子”,不仅破解了现代农业的技术堵点,更以“政产学研育”平台串起技术推广链;
李元超在给学生讲解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教师、高级技师李元超,在学院牵头成立了中央空调工程技术工作室,这一“创新孵化器”近年来以技术硬实力获得10余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这些在各自领域深耕的“头雁”,正是青岛人才矩阵中最醒目的坐标。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青岛在迈向更高能级城市、参与更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青岛落实“人才强青”计划的关键着力点。
特别是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竞争优势持续迭代的当下,高质量发展理念已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肌理,青岛当以战略定力锚定“人才向新”方向,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活力、向人才要新质生产力。
纵览此次评聘的“领军”“拔尖”——有人立标准、有人打基础、有人促转化、有人育新苗,他们共同织就着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网络。
完善“分类评价”,优化人才治理
从国家层面看,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构建新质生产力,均依赖于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创新人才队伍;从城市实践看,让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不仅可以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贯通,更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而作为创新链条的“关键节点”与公共领域的“引领者”,事业单位的领军者、拔尖者无疑是城市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因此,青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放权松绑的大方向,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