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面向全国各地方组织开展“信易+”应用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最终评出80个“信易+”应用典型案例,威海环翠区信用中心的“‘信易+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启环翠‘信用生活’”典型案例光荣上榜。
“我没想到诚信等级这么有用,带孩子去华夏城景区玩能享受这么大的优惠,真是太高兴了。”最近,市民孙女士在“最威海是环翠”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凡是A级及以上的诚信市民均可通过“码上享惠”“限时抢惠”“诚信购惠”等线上模块享受商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她想带儿子去威海华夏城景区游玩,于是登录“最威海是环翠”APP,进入“信用环翠”模块,查询到自己诚信等级为AAA级,便带领孩子来到威海华夏城景区出示自己的诚信等级,享受了门票5折优惠。
这是市民享受“信用红利”的实际案例。近年来,环翠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现代化创新路径,以“信用进社区”为突破口,打通信用“五进”壁垒,推进社区、机关、学校、企业等领域诚信表现互促互补,让广大群众不仅在单位是好员工、好干部、好老师,回到社区更是好市民、好邻居、好榜样,着力构建“覆盖各村居、融入各行业、全民共参与”的诚信融合新机制,让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环翠区,有一套严谨的诚信主体诚信评价体系,人人都有一个独属自己的“诚信身份证”,凡是居住或服务于环翠区城市社区的个人和组织,包括社区居民、党员、社区工作者、报到单位及报到人员、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诚信主体,均可通过在城市社区参与志愿、公益服务等社区治理活动获得“社区诚信指数”。
“我们将‘社区诚信指数’根据具体分值划分为AAA、AA、A、B、BB、BBB六个评价等级。目前,共有113个社区的31万余人建立了居民信用档案。”环翠区社会信用中心工作人员马荣权介绍。
市民参加的志愿活动如何量化成指数?环翠区用“智慧”来解决!区信用中心建设了全省首个“诚信大数据智慧平台”,构建以诚信大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为重点的“1+1+1+N”智慧信用系统。市民根据自身优势特长和志愿服务意向填报个人志愿服务名片,社区根据治理需要发起活动需求、生成活动二维码,市民自愿选择活动项目、线下报到扫码参加活动,结束后服务时长同步上传至平台,根据评价标准自动生成“社区诚信指数”,实现了社区需求和志愿队伍的精准对接。
“通过“区级—镇街—社区—网格”四级数据管理,以表格、图形等直观形式,精准展现各报到单位、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开展活动情况,为“诚信社区”建设、个人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评先选优提供数字化支撑。”马荣权介绍,目前,平台累计归集全区81家机关单位、60家教育机构、1.4余万名党员的相关信息,涉及诚信活动35.1余万次、220.4余万小时,诚信等级AA级及以上1.9余万人。
信用主体有了诚信积分,就希望用积分兑换到更多的服务、物品。为此,环翠区不断拓展信用惠民便民应用场景,开发“信用环翠”掌上平台,建立“诚信公益合伙人”制度,首批发动100余家诚信商户入驻,通过手机即可线上完成“码上惠、限时抢、诚信购”等应用功能。
打开“最威海是环翠”APP的“信用环翠”模块,不仅可以查看自己的社区诚信指数、诚信豆、诚信活动次数等信息,“码上享惠”模块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这里链接了餐饮美食、文化旅游、休闲采摘、电影演出、商超购物、美容美发、医疗健身、汽车维修、图书借阅等18个领域,创设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信用惠民场景400余个,累计投入免费商品或服务价值800余万元,累计使用次数达12余万人次,切实让市民体验到“信用有价、守信可感”。
环翠区“社区诚信指数”与更多惠民便民场景的智慧联动和深度融合,正让环翠居民享受到信用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来源:最威海是环翠 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