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海岸线全长158公里、海域面积1289平方公里,在全省海洋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将海洋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连续实施两轮主攻“海洋经济”战场行动,陆海统筹、全域向海,以攻坚姿态引领潍坊向海图强,海洋产业、港口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等方面实现全新突破,海洋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摄影:孟令顺
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1226.4亿元增加到2023年1596.8亿元、年均增长9.2%,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1%,海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生态护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潍坊市以“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为目标,坚持陆海统筹、一体治理,扎实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累计争取中央资金7.28亿元,组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5个,修复滨海湿地2164.63公顷、岸线14.8公里,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6%,“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修复八个典型案例之一。
创新海岸带生态修复新模式。发挥柽柳改良盐碱土壤、维护沿海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创新推出“柽柳+肉苁蓉”海洋生态修复模式。成功引进鲁柽1号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种植及养护成本直降70%-80%,成功解决了盐碱地大型树木成活难、维护成本高的难题。从“投钱变绿”到“以绿生钱”,打造了海洋生态修复“潍坊样板”。
积极探索“蓝碳经济”。启动了“蓝碳经济”发展三年行动,与自然资源部共建潍坊蓝碳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山东生态环境学院、美丽海湾环保产业研究院,加快释放蓝碳潜能。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以柽柳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为生物固碳、发展蓝碳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修复碳汇计量与监测机制,推动将滩涂湿地、海岸带等生态修复工程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为探索推进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向互花米草“宣战”。潍坊市自2021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工程启动以来,对海岸线、海堤以及近海生态展开统一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恢复,清除互花米草192公顷,全市集中连片的互花米草得到有效除治。落地落实山东省首单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条款(互花米草防治专用),已对4080亩沿海滩涂提供海洋生态植被救治风险保障408万元。通过政企联手,借助保险杠杆作用,填补了全省海洋生态防护保险的空白,为互花米草除治攻坚专项行动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
产业强海:膨胀海洋经济规模
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赢得发展先机、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所在。潍坊市大力实施产业、园区、项目“三大工程”,促进涉海企业聚集,打造鲜明海洋特色,进一步膨胀海洋经济规模。
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链条经济。立足潍坊海洋优势和特色,坚持强链条、聚集群,一手抓优势产业提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动力装备等产业提档升级,昌邑海丰水产获评首家“国家级三疣梭子蟹良种场”,潍柴谭旭光、天瑞重工李永胜2名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一手抓新兴产业突破,推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产业换道超车,构建了规模较大、种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首家海水入侵与综合利用监测展示平台,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暨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批8个1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发电。
实施园区培育工程,做强海洋经济载体。积极引导内陆县市区向海洋发展,16个县市区均规划建设了1-2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2023年全市海洋特色园区总数达到26个,总投资226.39亿元、实现海洋产业收入1773.9亿元。催生了一批海洋产业新业态,培育了一批蓝色经济新赛道。如临朐伟盛铝业研发的新型铝制品已实现在航母、舰船上应用,高密孚日宣威、潍城东方钢管等企业积极向深海钢结构防腐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进军。
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夯实产业发展支撑。调整充实海洋强市重点项目库,每年确保在建或新建现代海洋产业项目100个以上。2023年实施了总投资1239.6亿元的123个涉海项目,完成投资338.8亿元,45个项目投产达效。其中,7个项目被纳入省重点项目,46个项目纳入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总数全省第二。昌邑三峡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成为全省首个海洋牧场与平价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项目、首个一次性全容量并网海上风电项目;天瑞重工研发的磁悬浮动力装备实现节能三成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此,天瑞重工董事长李永胜曾自豪地说:“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我们也充分尝到了向海发展的甜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向海进军力度,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科技兴海: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潍坊市聚焦海洋科学前沿,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集聚了一批海洋创新主体,涌现出一批海洋科技成果。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海洋科学前沿技术,瞄准“深蓝、高端、先进”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国家级海洋体系超高速水洞科研平台——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已转化新型RTR泵系统等颠覆性成果8项,获批山东省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经费2000万元。山东坊能等3个平台获批省59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目前,水动力平台主导研发的超强混凝土材料、TC-N高寒高强粘结材料等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新一代智能消防机器人也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场合投入运行。山东昌邑对虾科技小院成功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的新一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名单,由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科协、山东农技协、潍坊市科协、潍坊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共同建设打造,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精准自动投喂,对虾亩均产量实现了从500公斤到25000公斤的跃升。
力争行业优势地位。全市涉海企业接近7000家,其中规上企业2583家、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山东海化围绕海(卤)水淡化和新能源发电两个新兴产业,获批国家级“一水八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着力打造先进的“一水八用”循环经济体系,预期将产出国家标准3项、企业标准12项,贯彻执行率达到100%,“海卤水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等4个现代海洋领域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争取资金3450万元。
强化蓝色人才支撑。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引领作用,豪迈机械等4个人才项目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其中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傅荣强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双极膜材料的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在海(卤)水高效高质化综合利用、海洋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突破了海水淡化膜“卡脖子”技术,实现了电渗析膜的国产化替代。
开放活海:加速港口扩能升级
近年来,潍坊围绕海洋强市建设,加大对潍坊港5万吨级航道、潍坊疏港高速、疏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小清河海河联运枢纽港、煤炭专用码头、粮食筒仓、5万GT滚装泊位等重点项目,加快打造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实现港口资源整合。对潍坊港、森达美港进行了港口资源整合,潍坊港成为全部由山东港口集团运营的地区性重要港口,航运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进出港船舶由2017年12545艘次增长到2022年20539艘次,增长63.7%;外贸船舶由2017年645艘次增长到2022年1569艘次,增长143.3%。目前,潍坊港集装箱航线16条,通航城市18个,通达国内沿海、日韩及东南亚等地区。
摄影:袁彦奎
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潍坊港全力攻坚项目建设,5万吨级滚装泊位完成主体建设,17#泊位工程竣工验收,荣获“山东省优质结构工程奖”,新增码头通过能力400万吨。集装箱堆场改造工程完成竣工验收,新增集装箱堆场8万㎡,港口生产规模和能级大幅度提升,具备了打造亿吨大港的良好基础。
加快港城融合发展。推动潍坊港与滨海区、保税北区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港口为依托、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保障的港城融合发展新生态。潍坊港粮食产业园区仓储设施一期建成,区港业务监管、进出口通关便利化等工作加快推进。
“零碳港口”全面发力。潍坊港全力打造全国第一个零碳港口,风电、光伏、氢能、岸电齐头并进,分布式风电项目取得立项核准批复,首台风机单机安装完成并具备发电条件。3月份,潍坊港发布“零碳港口”创建方案,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承诺性碳中和证书。这是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创建方案和首个全港区范围的碳中和认证,标志着山东港口零碳港口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学管海:为海洋发展保驾护航
海上安全治理展现新作为。渔政海监执法不断深化,持续抓好渔业、渔船、海港、渔民安全教育,全市开工海洋渔船426艘,培训渔船船员2400余人次,出海船员安全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加快数字赋能安全建设,将全市707艘海洋渔船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实施智慧化、信息化、全天候管控,构建渔业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确保海上生产安全。深化联合执法,联合应急、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船载危险货物谎瞒报“全链条”打击机制。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商渔共治”等执法行动,异地生产渔船派驻管理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智能救生设备配备、精准分区预报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海洋监测预警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海上风险预警预防精准有效,寒潮大风、海冰、台风防抗工作圆满完成,渔船船载北斗、AIS等安全通导设备在线状况实现24小时监测。依托船位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立潍坊港中港区航标、寿光港航标电子围栏,实现进出渔港渔船开展专项精准预警。强化海洋气象分区精准预报预警,按风级及时调度渔船返港避风。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中国“造”。潍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前端雷达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操作控制到综合展示等各环节的全面国产化应用,打破了国外雷达设备长期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领域的垄断,实现了中国“智”造、中国智慧。
保护海洋生态,就是守护好绿水青山、守护好蔚蓝大海,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广袤的海洋资源厚积着潍坊“蓝色崛起”的深厚底蕴,潍坊正一步步从“海洋大市”迈向“海洋强市”,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潍坊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掀起向海图强的蔚蓝新篇章,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