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莱山区滨海路街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事、共学共居、共享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建设“互嵌融居”的美丽幸福家园。
探索构建“共建共事”新模式
铸就社会治理“新成效”
一是激活民族活跃“因子”,畅通社区团结“微血管”。成立民族专项工作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挑选2名优秀社区工作者为组员,专门负责社区各项民族工作。建立联络组,主动推选1名或多名民族优秀代表为组长,与社区民族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及时反映各项民族事务工作,做好地区民族政策的“上传下达”工作。
二是源头化解矛盾“因子”,共建民族和谐“大社区”。开设少数民族服务窗口,针对少数民族居民反映的问题,用心用力用情开展均等化服务。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制作特色卡通宣传册,在社区范围内宣传发放,引导周围居民了解民族差异,减少因风俗习惯引发的邻里纠纷与矛盾。成立6支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会同多家红心商铺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服务210余次,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饮食、生活等方面的便利,营造其乐融融、互帮互助的社区生活氛围。
三是撬动自主创新“因子”,开拓共同治理“新路径”。推选优秀少数民族代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依托“评说有理”构建“参与—治理—受益—参与”的良性治理循环,引导各族群众围绕社区实际发展需求,建言献策、贡献才智,推动社区治理向好发展。目前,已收集各类献计献策90余条、采纳22条。创新设立“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志愿积分机制,引导各民族居民通过积分评比、兑换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体验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促使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社区、认同社区。活动开展以来,吸引1600余位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探索创建“共学共居”新家园
竞逐服务群众“新高度”
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度强化共同体意识。推行日常工作例会制度,少数民族代表每周汇报涉民族事项,及时了解社区内各民族居民基本状态和情况,提高涉民族事项处置效率。通过线下主题党日活动、讲坛宣讲、橱窗展板,线上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新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多视角、宽领域、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80余次,致力于让民族政策、法规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尊老+爱幼”相促进,全力营造大团结氛围。牢牢抓住“一老一幼”两个重点,联合滨海路街道中心幼儿园、滨州医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外语学院等“双报到”单位,每年开展“乐龄有伴,守护桑榆”等为老志愿服务、“向爱出发,守护童心”为幼志愿服务等活动不少于10次,用心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用心点亮儿童多彩生活,增强少数民族对社区日常生活参与度。通过定期走访慰问,主动上门了解少数民族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成功化解老年人居家养老、儿童假期托育等现实问题120余个,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三是“网格+服务”相融合,共创服务型社区。依托“民族团结+网格”,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网格员职责范围,打造一支服务全面、态度热情、工作稳定、能力突出的网格化队伍,确保网格工作真正“落下去”。探索“网格入户、社区入组、街道入群”的三层服务机制,做到户户有人帮、事事能落实。街道52个有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的网格均实现了网格员定向服务管理,真正将居民群众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
探索打造“共享共乐”新阵地
引领资源共享“新潮流”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多功能服务场所。依托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利用阅览室、舞蹈室、书画室等多个功能区域,全面发挥社区文化资源显著优势,积极号召社区居民共享家中闲置的书本读物、绘画材料、运动器材等,组织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既能丰富功能区内容,提高功能区利用率,又能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居民互动频率。
二是调动居民兴趣,全力构筑共同体红色阵地。开办“红心社区大学”,精心设置音乐、书法、绘画、形体、朗诵、剪纸等8门课程,举办评比竞赛活动,充分满足各民族学员多方面发展的学习需求,引导社区居民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全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红色阵地”。
三是创新艺术形式,着力培育多民族特色团体。成立由众多少数民族群众组成的“阿里郎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团”等特色艺术团,用朝鲜族乐器演奏、汉蒙双语演唱、家乡话谐音小品等形式,深入社区讲解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舞蹈等进行宣传,加深各民族了解、互相融入。艺术团演出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曲目曾荣获20余项市区级荣誉。
(来源:改革莱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