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济南长清区三亩试验田的“金色答卷”:从育苗到丰收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5-23 09:00:04

仲春播下希望,孟夏收获金黄。在济南长清区归德街道高庄村的田间地头,三亩“第一书记试验田”历经数月耕耘,即将完成从育种到丰收的完整周期。这片由街道第一书记牵头的试验田,不仅是致富增收的“微缩样本”,更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从翻土育苗到压场收种,每一个环节都镌刻着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村民对好日子的期待,透过三亩田的“成长轨迹”,看见归德街道农业现代化的奋进足印。

育苗记:三亩田的“先锋密码”

这片由高庄、刘街、前刘、褚集村第一书记共同承包的试验田,曾是村民眼中“难出活”的洼地。今年2月,四位第一书记到济南莱芜考察了蔬菜项目,返村后组织机械深耕土地,按科学标准将三亩地整理成19个1米宽的标准苗畦,为春耕备足“营养餐”。3月上旬,试验田油菜苗移栽工作全部完成;4月上旬喷洒防治潜叶蝇和蚜虫的农药;4月下旬菜种接近成熟,加盖护网防飞鸟啄食……第一书记张玉峰翻开工作笔记:“五月下旬试种辣椒,下年进行育苗推广......”三亩试验田已悄然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新途径”,“育苗经”也转化为看得见的实践,这方浸润着汗水的试验田,正用破土而出的绿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收割志:金黄地里的“熟手方阵”

5月中旬,油菜进入蜡熟期,菜荚由绿转黄,沙沙作响。“收割要趁晴,早了籽粒不饱满,晚了容易炸荚掉粒。”第一书记张峰举着镰刀,带领村民组成的收割队伍冲进田里,手中镰刀起起落落,在油菜丛中割出整齐的垄道。这些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田间熟手”,正是第一书记们专门雇佣的村里闲散劳动力——“咱优先选家里有劳力但暂时没活干的村民,一天给100元工钱,既抢了农时,又能让大伙在家门口增收。”第一书记刘学同擦了把汗,望着田埂上码放整齐的油菜垛说道。大家弓着背、挥着镰,汗水浸透衣领却顾不上擦,一天下来,三亩油菜整齐码放成垛,在夕阳下泛着金色光芒,仿佛铺就了一条从田间到致富的“金光大道”。

丰收曲:压场院里的“老技新生”

5月21日,压场院格外热闹。村民围聚在清扫干净的水泥场地上,正用铁制滚轴反复碾压晒得干透的油菜垛。“手工压场讲究‘三轻三重三均匀’,轻压起步、重压出籽、均匀转场。”第一书记葛梅东握着斑驳的滚轴示范,为了避免机械脱粒损伤种胚,这种曾被现代农业淘汰的“老把式”,如今在育种田里派上了新用场。筛网来回晃动,比芝麻粒稍大的油菜籽顺着网眼漏下,留下细碎的秸秆。经预算,这片3亩试验田预计产出700-800斤油菜种,由山东农科院按17-18元/斤回收,为下一步各类经济作物种植推广累积经验,孕育村集体增收致富的曙光。

三亩油菜育种田,丈量着基层干部的担当厚度,也见证着产业兴农的力量深度。归德街道以党员干部为“育种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科技、创新与共富的种子——这里有第一书记的“弯腰实干”,有技术专家的“蹲点指导”,更有村民从“观望者”变“参与者”的主动觉醒。当金黄的油菜籽化作真金白银,当种植经验从试验田走向千家万户,归德街道正以“小作物”撬动“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见人见事见精神”的生动篇章。

(来源:秀美长清)

  责任编辑:薛筱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