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莱西市龙泉湖新村,72岁的王秀兰老人每两周就能免费享受一次上门理发服务。这份细致关怀,源自当地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提供的“银发关爱”项目,这也是莱西市近年来探索实施“新结对”活动的成果。
近年来,对于城乡治理资源分布不均、基层需求响应滞后等现实挑战,莱西市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新兴领域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联姻”,构建起城乡互促的治理新格局。
在“联姻”过程中,如何“配对”才能够更加精准有效,避免“拉郎配”?莱西的答案在于进行“精准画像”。
“村里留守老人多,缺的是专业照护;我们有社工人才,愁的是服务阵地。”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金辉的困惑,道出了许多新兴领域党组织的心声。
为了探求破解之策,莱西市组织社工力量下沉一线,通过“扫楼式”摸排,收集村(社区)发展需求2600余条、新兴领域资源信息5000余条,按“地域相邻、需求匹配”原则,促成300余个党组织结成“发展对子”。
这种精准画像的结对模式,成功打破城乡资源壁垒,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乡村供给的双向奔赴。在莱西市沽河街道庄扶新村,新村党委与雀巢、九联等企业党组织的“产业结对”,不仅让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基地,更让新村通过流转3000亩土地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年集体收入突破12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超万元。通过村企资源的精准对接,莱西市不仅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让企业获得稳定供应链,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结对”只是起点,“结对”项目落地见效才是关键。为此,莱西市将结对党组织共建项目细化为“五个一”清单:每年办1件民生实事、培育1支志愿队伍、解决1个治理难题、开展1次文化活动、打造1个特色品牌,全力推动“结对”项目落地见效。
在水集街道各社区,“幸福来敲门”活动让200多个微心愿相继落地;在店埠镇,蔬菜产业协会党支部与后屯新村党委结对后,不仅派驻专家开展种植技术指导,更开设“胡萝卜种植技术培训班”,推动当地实现从单纯种植到全产业链经营的跨越……据统计,莱西市264个共建项目中,已有246个完成验收。
这种以项目为抓手的治理模式,将抽象的共建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治理效能的提升。
“项目清单不是空头支票,每个都明确了‘施工队长’和‘交工日期’。”莱西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乔银先介绍,当地通过“季度督查+年终考评”机制,确保让治理成效可量化、可追溯。
“现在不是‘要我结对’,而是‘我要结对’,我们这些基层党组织结对的积极性可高着来!”望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党支部书记王超群感慨,其所在组织与5个社区结对,已培育出“四点半课堂”“银龄调解队”等6个品牌项目。
结对共建的积极性源于何处?答案就在当地创新尝试的“三维考核体系”:每季度围绕共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镇(街)党(工)委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指导;将党建共建项目列为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内容,将结对成效纳入双方党组织年度考核,对优秀案例给予党建经费倾斜;每季度,开展一次观摩督导,对于工作推进缓慢的,选派党建指导员全程跟进。
每周四上午,沽河街道的“党建联席会”准时召开。青岛金妈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崔海鸥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结对村庄的需求:“上周帮庄扶新村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题,这周要协调解决园区用电扩容。”
“通过将共建成效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年度考核和党建经费分配指标,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乔银先介绍,现在基层党组织在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方面的枢纽作用愈发凸显,真正实现了“组织链”嵌入“产业链”、“服务链”衔接“治理链”的良性互动。
如今的莱西,300余对结对党组织如同散布城乡的“神经末梢”,正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导入基层治理最前沿。从龙泉湖新村的“希望小屋”到庄扶新村的产业园区,“新结对”结出的不仅是发展硕果,更是党群心手相连的治理密码。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