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长清区总工会持续构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机制,不断拓展对外联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扩大区总工会“朋友圈”,着力擦亮工会“外联+”工作品牌。
在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中,长清区总工会尤其注重发挥长清大学城驻地高校资源集聚的独特优势,将工会“外联+”的核心着力点放在与驻地高校的深度联动上,通过精心策划和持续开展“高校与长清双进活动”等特色项目,推动校地融合、校会融合、校企融合、校校融合、产教融合,实现“项目观摩看长清”“全域旅游看长清”“工会工作看长清”的发展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清特色的工会工作创新之路。
深化“双进”机制
搭建校地互动“连心桥”
“高校与长清双进活动”是工会“外联+”品牌的核心载体,近两年来,共开展活动40余场,2000余人次参加。此项活动的内涵在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地理隔阂与系统壁垒,推动高校智力、人才、文化资源“走进”长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引导长清的产业需求、企业实践、劳模精神“走进”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双向奔赴、互利共赢。
一方面,长清区总工会主动作为,扮演“引智红娘”和“需求传导者”。通过深入调研区内企业,特别是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难题、管理优化需求以及职工技能提升诉求,精准梳理形成“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科研团队“走进”企业一线,开展技术咨询、项目合作、联合攻关活动,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区总工会还邀请高校教授、大学生走进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感受长清发展脉动,了解产业前沿,为后续的科研方向调整、学生就业选择提供直观参考。
另一方面,长清区总工会积极搭建平台,成为“劳模精神传播者”和“实践课堂组织者”。精心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优秀企业家、技能大师,组建“长清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高校讲堂,分享成长经历、诠释工匠精神、展示行业风采,用鲜活的事例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同时,积极推动区内优质企业成为高校的“定点实习实训基地”,接收高校学生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将高校的“理论课堂”延伸至长清的“实践沃土”,为企业提前培养和发现人才,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坚实平台。
这种“双进”机制,通过工会组织的穿针引线,有效疏通了校地之间信息不对称、资源对接不畅的堵点,将高校的“智力源”与地方的“需求端”紧密耦合,构建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新模式。
拓展“外联+”内涵
构筑开放协作“生态圈”
在“高校与长清双进活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长清区总工会不断丰富和拓展工会“外联+”的品牌内涵与外延,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协同的工作生态系统。
一是“外联+思想引领”。借助高校强大的理论研究力量和师资队伍,联合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会政策解读、职工思想政治状况调研等活动;近年来,走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学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的理论素养和视野格局,将高校的人文社科力量引入全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性和吸引力;2025年联合市总工会共同走进山东交通学院《共产党宣言》主题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助力校会党建共建。
二是“外联+技能提升”。与高校的相关院系合作,面向全区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利用高校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训条件,建立“职工技能实训基地”,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比武活动,2024年在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济南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焊工选拔赛,2025年在山东管理学院设置全国职工焊接职业技能竞赛笔试赛场,显著提升了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三是“外联+创新创业”。联动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科技园等,为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职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评估、资源对接等服务,鼓励高校师生带着科技成果在长清落地转化,工会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和协调支持,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今年以来,齐鲁工业大学走进山东金拓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校地融合的新路径;国网长清供电有限公司与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向“互进”,举办多场不同专业的参观交流座谈,相继签订党建等相关工作协议;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多次走进山东长青金属表面工程有限公司就科研项目合作进行参观交流座谈。
四是“外联+文化生活”。积极引进高校的文化、艺术、体育资源,共同举办职工文艺汇演、美术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文体活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与区总工会合作,走进社区和职工群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讲活动;各高校志愿者走进区总工会开展传染病防治、海洋知识科普、AI赋能机器人科普课堂、DeepSeek办公自动化培训、红歌唱响、助力黄河流域文艺演出、庆五一文艺演出等活动2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高校的学生社团、文艺骨干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了展示才华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五是“外联+权益维护”。邀请高校劳动关系学院的师生参与工会的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为职工提供更加专业、权威的法律服务;合作开展劳动关系领域课题研究,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通过这一系列“外联+”组合拳,长清区总工会成功地将工作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整合了过去单一工会系统难以企及的优质社会资源,实现了服务职工、服务发展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健全保障机制
确保品牌建设“可持续”
为确保工会“外联+”工作品牌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长清区总工会着力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总工会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工作专班,负责与各高校工会及相关部门的日常联络、协调和推进。将“工会外联+”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压实任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驻地高校工会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合作计划、交流信息,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合作方向一致、步调协同。三是推动协议化合作。与多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或专项合作协议,将合作内容、双方权利与义务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使合作更加规范、稳定和长效。四是注重实效评估。建立项目跟踪和效果评估机制,对开展的各项“外联+”活动进行总结复盘,听取企业和职工的反响,评估合作的实际成效,不断优化合作内容和方式,确保每一场活动、每一个项目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五是加大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工会“外联+”品牌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氛围。
长清区总工会通过擦亮工会“外联+”工作品牌,有效提升了工会组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高校这一“近水楼台”的资源优势,并成功将其转化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域特色、整合外部资源、服务内部发展”的工会工作新路径。
(来源:秀美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