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潍坊发布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案例”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9-26 09:09:26

9月25日,记者从潍坊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潍坊市发布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案例”。

据悉,近年来,潍坊市上下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取得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果。通过推动市场化交易、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产业融合等,培育壮大了沿河环湖特色产业,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也有力地支撑了河湖治理保护,有关工作经验可总结为“四条路径”“十大案例”。

一、市场交易类

案例1:潍坊“水银行”设立与运营。为切实盘活区域内存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有限水资源的最大经济社会价值,潍坊积极探索水权指标的市场化交易新路径,创新建立“潍坊市水银行”,将全市取用水单位节约或者闲置的取水权、市级预留的客水指标整合收储,由“水银行”统筹配置,按用水需求进行市场化交易。运行仅三个月,已储备水权1.05亿立方米,完成水权交易1148万立方米,配置客水指标1200万立方米,解决了54家企业的用水需求,实现交易额35.6万元,有效激活了水资源的市场流动性。

案例2:青州市茅峪小流域完成全省首笔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为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高效利用,青州市在对茅峪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新路径,委托专业机构对茅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进行价值核算和资产评估,总估值1505.14万元。经专业价值评估后,该流域生态产品以388.2万元成功交易,推动水土保持工程由单向投入向“治理—转化—再投入”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梯田整修2500亩、中草药种植1000亩,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协同实现,真正让“绿水青山”释放出“金山银山”的效益。

二、生态补偿类

案例3:潍河流域深化生态补偿,构建流域统筹治理提升“新模式”。河湖生态补偿,就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以达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河湖生态系统的一种制度安排。潍坊市针对潍河、弥河等重点河湖建立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秉持“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市对县纵向补偿和县际横向补偿。潍河流域“十四五”以来,市级累计向5个县市区兑现纵向补偿725.5万元,5个县市区间横向补偿8900余万元,潍河流域内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提升,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绿色金融类

案例4:峡山区全域盘活河湖生态资源,推动“资源变现”。峡山水库是齐鲁第一库,峡山区因库而建、因库而兴,在治理保护峡山水库过程中,整合全域21.6万亩水域、5万亩湿地、10万亩林地、200万平方米地热能等河湖及周边资源,运用“核算服务平台”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通过项目收益、抵押贷款、资本运作等方式,成功办理以用水权、渔业经营权等为质押的18.2亿元的“水权贷”和13.7亿元的“生态贷”,贷款资金用于峡山水库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实现了河湖“含绿量”向“含金量”的高效转化。

案例5:昌邑市创新水权质押融资模式,助推供水设施改造提升。为解决供水老旧管网改造信贷融资抵押物不足问题,昌邑市创新拓宽信贷抵押品范围,将2524.66万方取水使用权指标及用水收费权审计估值后进行质押,为水务集团融资2.64亿元,用于老旧管网改造提升等水利建设项目,成功将沉睡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激活的“金融资本”。

案例6:寿光市落地全省单笔最大“节水贷”。为有效扶持和培育节水产业,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贷支持,寿光市全面摸排梳理辖区内具有融资需求的节水项目,主动对接银行金融机构,推动授信7亿元的寿光市城乡供水管网提升改造“节水贷”项目成功落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节水约45万立方米,将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强劲支撑。

四、产业融合类

案例7:峡山水库发展“鱼经济”,实现“鱼水双赢”。

峡山区创新实行“鱼水互养”,通过“禁渔休渔-增殖放流-生态捕捞”模式,不仅保障了库区水域生态平衡,同时实现了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峡山水库常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库内鱼类种类从32种增加到35种,还衍生出以“峡山湖有机鱼”为代表的“渔经济”,“峡山湖有机鱼”2024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生态捕捞宣传周”期间,吸引游客3万人,拉动消费增长6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案例8:临朐嵩山水库抽水蓄能,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为充分挖掘嵩山水库的水力资源潜力,临朐县积极向上争取,成功引入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14亿千瓦时,通过“抽水蓄能—放水发电”的循环运行模式,将丰富的水力资源持续转化为绿色电能。预计2026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每年可节约原煤消耗30.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1.9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5亿元,利税1.2亿元。该项目是潍坊市推动绿色能源和生态价值互促共进的典范工程。

案例9:寿光市巨淀湖农文旅融合,打造环湖生态经济圈。寿光市在巨淀湖创新实践“治理—利用—反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推进湿地修复与水系连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环湖区域的红色文化、治水文化和渔盐文化底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农。重点打造了“飞鸟化凤”光影秀、夜游巨淀湖等特色文旅项目,并成功举办巨淀湖湿地音乐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自2023年以来,实现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催生了巨淀湖的“水下经济”,湖中丰富的芦苇、香蒲资源为当地草编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年创收超过5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的良性发展。

案例10:创新推出“沿着河湖游潍坊”线路,以生态化运营促进“河湖+”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为充分释放河湖生态资源潜力,潍坊市水利局着力推动“河湖+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精心打造10条“沿着河湖游潍坊”精品旅游线路,并通过国企注资、社会运营、项目带动、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系统培育沿河环湖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具体运营中,青州南阳河通过市场化模式引入“峱宝宝嬉乐园”和观光车等项目,年经营收入超过110万元;临朐县五井石河以嵩山漂流为核心,带动形成“水经济”产业链,2025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营收1900多万元;寒亭区大于河通过村企联建,实现沿河资源规模化、集体化运营,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高密市五龙河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沿河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000余人;安丘市汶河创新“物业化保洁+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年营收1000多万元;昌乐县桂河通过“管养一体”开发露营地等文旅项目,年营业收入超400万元。多项实践显著激活了河湖资源的生态造血功能,形成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

记者/都镇强,来源:大众新闻)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