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重基础 强实践,着力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访谈录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4-04 16:27:04

采访人山东教育电视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何蕾

被采访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

何蕾:当前新技术扑面而来,AI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艺术创作领域,作为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山东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未来又有哪些规划和布局呢?我们邀请了山东艺术学院的院长徐青峰,听他一起聊聊有关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那些事。

何蕾:您好徐院长。这次来到山东艺术学院,听说前段时间那个申博公布了结果,你们也入围了。

徐青峰:是,我们这次是上了三个点。

何蕾听说前段时间您刚刚带队从法国开展学术交流回来,这次学术交流的成果怎么样呢?

徐青峰这次去有一个前提,就是去年我带队拿了一个国家社科重大艺术学项目,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目前我们国内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名字就叫《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呈现与传播》。这次我到法国,去年到意大利,主要就是为了这个传播,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特别是我们的当代文明,如何通过艺术呈现出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如何传播出去,就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中国对西方非常了解,比如说我们对巴黎、对卢浮宫、对意大利佛罗伦萨、对米开朗基罗、对达芬奇非常了解,甚至有很多都进了咱们的课本,但是西方对咱们非常不了解。

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为什么对西方很了解呢?就是因为西方把他们文明的标识渗透给了我们,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但是我们的东西就没有做到传播出去。我这次带队出去,就拿着很多我们中国的画,比如最近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的画册,交给他们美术的学者,交给他们普通的老百姓,让他们打勾,就要看看,法国人怎么理解绘画艺术,怎么理解中国画,哪一类的中国画他们认为符合他们的审美。

这次去首先就是做了这样一个事,这其实就是社会调查问卷。下一步我要继续带着中国的艺术走出去,比如说走到法国,走到美国,应该是带不同的艺术作品。

何蕾:山东艺术学院也是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其实在大家理解来讲,我们是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高等院校。那这些年来山东艺术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您觉得有什么经验做法吗?

徐青峰第一个就是重基础,重实践。当然,理论固然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叫应用型大学,比如说北大清华它叫研究型大学,但是我们是更重实践,比如说我们就是培养一个站在舞台中间的歌唱家,他一打开嗓子就能感动台下的观众,我们是培养这种实践性的人才。所以说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大艺术学院方向是不一样的,他们主要是理论研究,而我们的特点是重实践。

我们和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是教专门的一个学科,比如音乐或者美术,这样的一个学校。那么我们则是更综合,比如说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不单可以用绘画,同时也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文学,也可以用话剧。所以从山艺走出去的学生,可能对这几个艺术学科都熟悉,相互之间,音乐美术之间,戏剧音乐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这样就比专门的艺术学校,比如中央美院,更加综合。

我今年决定就让他们跨学科选课,就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必须选一门音乐之外的课,而且不是选修课,就是主课。根据你的喜好,可以是戏剧的,因为音乐和戏剧连的比较近,在戏剧里面有歌剧嘛。再一个音乐有这种情感的表演的成分,那么就可以去学一门表演。或者如果你喜欢书法也可以学书法。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何蕾我知道您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您的毕业作品就是获了当时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奖,那从您个人的这种成长经历来讲,您感觉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就是学校层面,应该重点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徐青峰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基础。因为特别本科这4年在人生里面它是很短的。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一定要注意打好这个基础,因为真正的艺术的展示是你毕业之后,但是你毕业之后,这一生可能再也没有时间拿出这4年来,这么多人陪着你,给你讲解基本功,训练你。包括我现在也一直在提高我的基本功。其实画一张画,他们经常开玩笑,说到你这个阶段是不是随便一出手就能画好啊?我说你正好说反了,现在我每一次要画出一张好画,都要集全身之力,全神贯注,有一点走神,画面就会不行。不是像有一些电影里面演的艺术家,喝了酒之后拿着笔信手拈来,艺术作品不是那样创造出来的。

何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的话,大学4年里打好基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我知道咱们山东也是艺术大省,咱们省美术馆最近这一年也展出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一些获奖作品,包括现在正在展出的国际双年展,我去看这些作品感觉和以前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那种艺术作品有一些不同了。那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艺术院校,你们在课程的设置或者是专业的设置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徐青峰我觉得文化最重要的是继承大于创新。比如说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比如我们的中国画,几千年下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历史上只有几个人,他们有这个能力去略微往前走一点,这样的创新。我们现在不能要求全体老百姓都一起搞创新。我觉得中华为什么是中华,首先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标识,比如说我们的书法,我们的中国画,我们的京剧,我们的戏曲,这些东西要是不再是这个样子了,可能我们就不是中华。我觉得我们身上的使命,继承大于创新。这个创新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时代的召唤下,需要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但是大多数的时代我觉得它是需要一种稳定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现在因为我们中国受西方的影响还是比较大,有一些表达方式是中国老百姓是不接受的。

何蕾其实正如你所说的,我们重基础,重传承,可能我们在这些课程中更多的还是给学生们去打基础。那现在还有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我们AI技术的出现。其实AI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了,包括现在我们看到一些艺术创作领域也有AI的出现。那对于这种新的形式,学校有什么应对吗?

徐青峰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都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现在我孩子有很多东西就大量的用AI,包括写一篇文章、画一张画,他会先尝试用AI给他出来一个基本稿,然后他在AI的基础上再继续调整,就是说AI其实能够替代你做一些基础工作。但是真正创新的东西,那个“魂”的东西,AI是没有的。真正能够愉悦人类精神的,还得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说AI我觉得并没那么可怕,它只是个工具而已。包括音乐创作,包括美术,它都是给你打一个草稿,但是真正的那个魂的东西还是需要你自己亲自把它加进去。

何蕾那你们现在的老师和学生有应用这个吗?

徐青峰有,有很多。有很多在应用的,但是出来的东西还得人去判断他们,就是AI做出来了,好不好,还得靠人去判断。因为最后打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情感的东西,AI唯一创作不了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说越是在AI被广泛应用的时代,艺术就越重要了。艺术是研究人的,研究精神的,所以人的艺术性的表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非艺术性的表达功能AI都能替代了,所以说在AI时代艺术才尤为重要。

何蕾从您当年本科毕业到现在已经是获奖无数,成绩斐然了。那您作为一名艺术家,同时也是我们山东艺术学院的院长,您觉得在我们艺术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素质和品质是特别重要的?

徐青峰我觉得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是要足够的喜欢它。因为艺术的这种才华是与生俱来的,你身上的才华要是不够,一旦选择了艺术,你的一生就会是很痛苦的。你看所有的艺术家,没有说是如何学来的这些东西,它其实是从生命里面流淌出来的,他的体内有非常多的这方面的资源,就是像吃饭睡觉那么自然,他有很多的想法能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你刚才问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才华,足够喜欢,这是最重要的。

何蕾:其实艺术我们从作品从这个风向标上来看,有很多的创新。那作为艺术院校,你在培养人才方面您更看重哪方面?

徐青峰:我更看到的是艺术的高度。

何蕾这个高度怎么来实现呢?

徐青峰这个高度是能够培养的。比如说像绘画,那么它有造型,有色彩,这两个大的因素。造型品位是有高有低的,色彩的品味也是有高有低的,而且这个高低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是有了人以来,什么叫型的美感,是几千年我们积累出来的对型的美感的一种描述,它是有高低之分的。学校这四年主要是解决你是否是一个职业的艺术家,他是有高度要求的。比如说对音乐家来说他是有要求的,什么样的人叫音乐家;对画家也是有要求的,什么样的人叫作画家。

何蕾:山东也是艺术大省,每年山东艺术学院也有很多的这个学生来到艺术学院。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院长,也作为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的学长,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您有什么建议吗?

徐青峰慢一点,再慢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整个这个社会比较着急,把大家搞得心里面都很着急,着急赶紧上完学,着急去找工作,着急去读硕士。我看见很多孩子都很急。我希望他们能把速度放慢,因为每一天在生命当中只有这么一次,把每一天的学习时光认真的过,慢一点,画得慢一点,唱得慢一点,把底座打得大一点,将来的高度才会很高。

这是我这次回来感觉到和我们读本科的时候一个很大的不同,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压力大,他在学习每一天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找工作,但这其实是和艺术无关的一个事,这样学习太功利了。我说慢一点的意思,就是把它学好就行,不要想艺术之外的事,你才能够学得很幸福。

何蕾听了徐院长的这个介绍,可能对未来的艺术学院会有很多的期待。我们也祝愿徐院长的这种规划和理想早日实现。

(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


艺术家简介

徐青峰丨定格中国精神

徐青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写实画派成员。文化和旅游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薛筱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