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清华美院举办“多元化老龄:为积极老龄化设计”主题研讨会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8-11 17:49:32

163.jpg

日前,“多元化老龄:为积极老龄化设计”主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作为米兰三年展第二十四届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清华大学项目的主题活动之一,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米兰三年展联合主办,旨在延续“多元化老龄:多样性中的主动应对”展览的思想与研究基础,进一步探讨设计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创新角色。

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意两国的设计、社会学、建筑学和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积极老龄化、多元协作机制、城乡差异应对策略与智能技术赋能养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164.jpg

研讨会现场

清华美院党委书记覃川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对清华美院今年5月参加米兰三年展的思考延伸,也是聚焦“积极老龄化”议题的重要学术交流。期望借助国际协作,汇聚前沿经验与设计智慧,为建设更具包容性的老龄社会提供切实方案。

165.jpg

覃川致辞

米兰三年展基金会主席Stefano Boeri介绍了此次三年展主题及未来在中国的活动计划。中国建设行业贸促会会长李礼平,米兰三年展国际部负责人 Laura Maeran及贸促会中意创意产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孙硕均发表致辞,强调了加深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Stefano Boeri、李礼平、Laura Maeran、孙硕致辞

清华美院副院长方晓风分享了策展思路。围绕“不平等”主题,团队以“反向启蒙”方法对城市老龄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观察,收集了1400多张反映中国不同老年人群体生活状态的照片。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公共活动场所缺失、辅助器具设计缺位等问题。方晓风强调“服务设计”在提升老年人福祉中的关键作用,呼吁构建多层级、多角色参与的老龄化应对体系。

170.jpg

方晓风演讲

清华美院副院长赵超提出直觉认知、先验经验和熟悉度是影响老年人使用新产品的关键设计因子。在多轮国际工作坊中,团队聚焦阿尔茨海默症干预和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发展出融合文化、技术与生理变化的系统方法论。研究成果包括智能助力设备、社区服务系统和中医结合的健康检测产品。赵超介绍,“银发经济”正在从政策上获得支持,设计将有机会以实践者身份参与制度建构。

171.jpg

赵超演讲

米兰三年展第二十四届博览会“长寿共和国”策展人Marco Sammicheli介绍了策展理念,不仅关注老年人健康延续,也试图引导年轻一代思考“如何优雅变老”。展览围绕人生目标、睡眠公平、食品民主、身体自由和团结共处——构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设想;并设置了基于设计的互动机制,观众可通过行为参与、数字模拟等方式理解长寿社会中的选择与挑战。

172.jpg

Marco Sammicheli演讲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张艳霞教授分享了她关于农村老龄化现象的实地调研。她指出,农村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特征。以通过改造闲置空间建成养老驿站为例,整合了村委、志愿者与社会企业,机制上推行时间银行和有偿服务,文化层面则强化孝亲理念。她认为成功的农村养老模式应在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上实现“双支撑”。

173.jpg

张艳霞演讲

清华美院博士生刘屹分享了设计在推动积极老龄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从视角、内容、主体与过程四个维度对积极老龄化设计理念的核心内涵进行了诠释。通过三个典型设计案例,系统展示了设计从基础设施改善到社区自组织更新,全面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创新实践。

174.jpg

刘屹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陆杰华教授从宏观政策和社会结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养老”的中国路径,认为中国式养老具有全龄服务、多元供给与文化深度三大特征。当前AI赋能养老在技术、治理与社会价值方面面临挑战,如伦理风险、标准缺失与城乡不均等。他建议发展路径应包括优化技术应用结构、培育养老科技平台、推动法制建设与伦理规范,同时强调社会参与与代际融合。

175.jpg

陆杰华演讲

本次论坛由清华美院刘新教授主持,不仅延续并深化了“多元化老龄”主题展览的研究主题,也拓展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实践可能。未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继续推动设计跨界融合与国际协同,为全球老龄社会的公平、包容与持续发展贡献中国设计的智慧。

176.jpg

刘新主持会议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小空白.jpg

专家交流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寿鹏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