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中央美术学院于2025年3月启动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攻坚,归纳总结学校办学的优良教学成果,找准短板,明确方向,总结反思,提质增效,把握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契机。
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各院系负责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十四五”规划落实、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十二个维度,全面介绍学校发展现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效及问题。
——编者
对话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子源
问:设计学院的教学定位?
答: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定位是“使命”、“主体”、“质量”三个坐标的有机整体,三者互为支撑,旨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是基于百年历史与文化传承中的“使命定位”,这是我们的历史根脉与价值原点,它规定了我们教育的红色底色与人民立场;二是基于本土与全球辩证张力关系中的“主体定位”,这是我们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要求我们在“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确立中国设计的文化主体性;三是基于“双一流”系统建设目标的“质量定位”,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发展标尺,驱动我们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对标国际,系统提升。这三个定位,辩证地统一了“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全球”、“传承”与“创新”的多重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完整而清晰的教学坐标,指引着设计学院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设计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问:设计学院在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转型中面对哪些机遇与挑战?为应对这种转型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
答:
设计学院教学培养体系的本质,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坐标与深刻的时代变革中对设计教育的一次系统性重构。尤其是在全球文化、科技与社会的剧烈变革中,设计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它们具体体现在我们办学的三个核心定位上:
一是在“使命定位”中面临着设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级跃升”的重大需求。
机遇在于,设计的角色已从传统的造物与艺术形式的创新,历史性地提升到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系统建构、参与构建与讲好新时代国家形象、助力城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战略高度。挑战则在于,这一新使命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融合深度、以及创作能力的解析与评价体系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价值赋形者”、“文化双创者”、“工具发明者”、“美学提升者”、“实践执行者”的多维统一。
二是在“主体定位”中面临着全球变革中“确立中国设计话语权”的时代课题。
机遇在于,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土壤,设计得以介入人工智能图像设计软件底层代码的编写、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深度社会问题的理解、中国智造中审美语言的提升与产业升级中情感机制的构建,这为形成中国独特的设计思想提供了可能。挑战在于,我们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使用且发明基于数据安全的前沿技术工具,有效建立起根植于本土文化立场的“中国视角”,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炼为能与世界对话、为全球贡献价值的理论体系,真正为中国设计发声。
三是在“质量定位”中面临着“重构设计教育内部范式”的根本任务。
机遇在于,2022年设计学学科目录调整带来学科边界消融与重构的变化,使我们能深度突破传统专业壁垒,探索设计的科学性、参与性、人民性和社会性,构建“向内艺文融合、向外多学科交叉”的新范式。挑战在于,如何从根本上革新教育模式,从传授封闭的“工具”和“技能”,转向培养开放的“方法”与“认知”,真正实现以通识、认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开环”专业教育,培养能解决未来复杂问题的人才。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教学及创作主题展
为积极应对上述转型,我们将顶层思考落实为了一系列扎实的具体行动,同样围绕三个定位展开:
行动之一: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将“使命”落于具体实践。
我们将服务国家作为提升设计教学、科研和实践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学院深度主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视觉景观等一系列新时代国家形象设计和传播使命。这些重大实践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前沿课题带回课堂,实现了“教学—科研—实践”的彼此补益。
行动之二:以构建跨文化平台为路径,主动塑造“主体”话语。
我们坚持设计视角下的文明互鉴,积极利用ICoD(国际设计联合会)、CUMULUS(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等国际设计教育平台,并主导举办“未未来”全球设计教育大会、“基于个案的设计研究”等专题研讨会。通过这些高规格的国际国内互动,旨在建立“设计的中国立场”,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国际设计思想的主动发声者和贡献者。
行动之三: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系统性提升“质量”标准。
我们在两轮“双一流”建设周期中,系统性地优化了内部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确立“六大学科类型融合交叉+六位一体模型建构”的思想方法;在专业设置上巩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艺术与科技、时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摄影传统优势专业,并培育出行创新设计、社会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服务设计、创新工程设计、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设计、系统设计、艺术治疗等新兴方向及工业设计(工科)、艺术设计学两个新专业;在教育教学上,坚持“以本为本”,在新近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加强了基础通识、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构建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设计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
设计学院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天安门广场整体设计
问:设计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答:
设计学院的办学理念中本科教学始终是重中之重。设计学院始终坚持央美人文养成特色,并将“双一流”设计学科建设的“战略设计、科技设计、文化设计、公共设计、产业设计和设计研究”六大板块,下沉且有机衔接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目标。为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我们在整体工作中着力实现了以下五个“一体化”:“思政与教学的一体化”“服务与教学的一体化”“科研与教学的一体化”“实践与教学的一体化”“交流与教学的一体化”。通过五个“一体化”系统举措,我们将学院最优质的资源聚焦于本科阶段,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设计学院图书馆
设计学院教学空间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工作环境
问:设计学院的课程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情况。在课程设置上有哪些特色和创新点?
答:
设计学院的“课程建设”与“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培养未来设计人才的问题,课程体系建构遵循三个规律:设计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艺术实践创新规律。三者互为补充,旨在构建一个既有深厚根基、又能敏锐应对时代变化、可持续个性化培养的特色体系,并形成四点创新:
一是独创“棱锥形”培养模型,规划“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成长路径。
我们摒弃了单一线性的知识传授模式,创立“棱锥形”的人才培养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宽底、多面、一体、拔高”。“宽底”指的是横向的、系统的技能与知识建构,即“厚基础”。“多面、一体”意味着在坚实基础上,学生将进入纵向的、非线性的能力跃升阶段,通过“全思维”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拔高”则是最终目标,通过整个体系的培养,使学生达到“高站位”,具备引领性的设计伦理和思辨能力。这个模型在教学阶段上,清晰地体现为“基础-进阶-突破”的三阶段逻辑,系统地规划了“复合性拔尖型”人才的成长之路。
二是构建“六大进阶课程板块”,实现“体系化与个性化”培养的统一。
为了支撑设计学院本科教学“棱锥形”模型的实现,我们在课程板块设置上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路径将贯穿六大板块:“基础设计”、“专业通识”、“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交叉研究”与“个性养成”。这个进阶体系确保了学生从入门到精通,从普遍规律到个性化探索的平稳过渡。同时,通过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交叉,将人工智能素质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个课程教学环节,我们拓展了每个专业的生态,不断丰富研究范围和设计工具,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与价值观念贯穿始终。
三是采取“变与不变”的辩证课程内容与可持续建设策略。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我们采取了辩证的建设思路:一方面,对于传统核心课程,我们坚持“以不变致万变”。我们认为,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一切变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对传统课程进行持续的内容更新与内涵深化,确保其经典性与时代性。这对应了模型中的“专技艺”要求,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服务国家建设。另一方面,对于交叉前沿课程,我们鼓励“以个变应万变”。我们从现实案例出发,以项目式研究为引导,设置大量交叉课程,引导学生以“敏应对”的姿态,协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复杂设计问题,进行前瞻性探索。
四是打造“内外贯通”的开放式教学网络。
我们深知,设计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积极“穿越内部体系”,主动引进“国内外重要智识资源、国内外前沿讲座、中国本土优质行业与产业资源、中西部联通对话与培养、数字化多维连接的技术合作网络”,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与国际交换学习机会。这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和“全球意识”,最终形成一个时代研究内涵贯通的、可持续的个性化培养体系。
教学检查与课堂现场
设计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具备前沿意识的、动态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尤其是建成了“厚基础、专技艺、敏应对、全思维、高站位”五大标准的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知识模块的分解与重构、创新培养模型的研发、科学课程板块的交织、导师组交叉上课的新场景、前沿技术内容的建设和开放性教学网络的营造”等各种方法,致力于培养“拔尖型个人自驱成长、具备前沿引领能力、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专业设计人才,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精神做出全新的建构与意义解析。
设计学院各类学术论坛及公开课
“设计新目标99+”主题巡展暨“华为‘AIOT’助力生活创新”课程成果展
问:设计学院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答:
我们的总体策略是培养“既能立足当下,又能开创未来”的拔尖专业设计人才,具体举措有三:首先,以“精深专业能力”为“立身之本”,课程体系始终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致力于将专业设计“技能”的训练,升华为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核心“能力”。其次,以“交叉创新能力”为“发展之翼”,大力拓展和深化交叉基础与交叉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视野中寻求协同解决之道,塑造能够灵活应对变化、主动进行创新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能力。最后,以“融通业界资源”为“成长之桥”,全力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壁垒,凸显“就业导向”,我们积极拓展新资源,常态化地邀请国际专家、行业领袖和优秀校友举办开放性学术活动,将实践教学“在地化”,通过外出考察、产研融合项目、服务首都与乡村振兴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锤炼综合素质,将所学直接转化为服务行业发展与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CAFA×广汽设计产学研合作课题作品与展览现场
设计学院与福特中国设计中心联合举办的“烈马宇宙 INTO THE BRONCO-VERSE”校企合作项目
如果说“能力本位”是内功,解决的是学生“能做什么”的根本问题;那么“就业导向”就是外联,解决的是学生“能为谁做、在哪里做”的价值实现问题。二者内外结合,共同支撑起一个更高的目标:培养不仅能解决当下问题,更能定义未来问题、具备前瞻性领导力的设计人才。我们始终坚持将核心专业设计本体作为“技能”、“认知”与“美育”的统一体,为学生奠定一条通往未来社会多元设计场景的坚实道路。
公开课教学活动空间
邀请大师公开讲座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活动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工作室交流访问
设计学院毕业展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