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12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顾黎明走进文化视界,接受了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
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凝练出的抽象艺术
作为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顾黎明教授多年来不断回顾历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艺术探索。从早期的汉·马王堆系列、门神系列到后来的敦煌系列、青州龙兴寺系列、鹊华秋色系列、四门塔系列,顾黎明的艺术探索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开现代思考和转换,通过多种独特媒介材质和强烈的表现形式,融贯中西,自成一派,建构起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抽象表现绘画形态。
《汉—马王堆No.2》95cm×80cm 布面油彩 1991年
谈到“抽象”,顾黎明说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就在探索这个艺术表达方式,我觉得它不是抽象艺术,应该是抽象性。抽象性是一种全球化的现代艺术语言的理解方式,抽象的艺术语言可以交流,抽象才更契合人的本质。就像现代主义一样,它的根本就是以自我的人性解放为主要目的,所以说抽象是一个自我性的东西,抽象艺术也是在现代主义的环境里诞生的。”
顾黎明认为,现代主义的灵魂就是它的个体化、个性化,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释放,那么恰恰是这种个体化的东西,它会形成一种抽象的、自我化的语言逻辑形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和中国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关注传统文化在现实的遭遇,现代人和现实是一个什么关系,现代人和传统是一个什么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历史就是传统,我们生活在当下的历史境遇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顾黎明说道。
顾黎明笔下的抽象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有何区别?顾黎明说道:“西方抽象艺术的创作,是从现实和观看中提取的。如蒙德里安从拜占庭镶嵌画里提取元素,康定斯基从古典音乐里获得灵感,而我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发出一些现实的观看方式,从马王堆的出土的丝织品、龙兴寺的佛造像、民间的木版年画、赵孟頫中国画的山水意境中抽出了一些中原文化的艺术的秩序性和符号,进行一些现实的感悟和改造。这些要素恰恰是中国文化本土的,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不断凝练出来的一种抽象艺术语言形式,它和西方的文化环境是不同的,语言表达也是不同的。”
《四门塔》二联之一 布面油彩、丙烯、色粉、砂粒、宣纸及拼贴等 200cm×200cm 2022年
比如经常出现在顾黎明画作中的龟背纹,它便来自佛教文化,暗示了一种生命的永恒性,这是中国人对龟背纹的一种理解方式。在西方的抽象艺术中就看不到这种元素的提取。
《四门塔》二联之二 布面油彩、丙烯、色粉、砂粒、宣纸及拼贴等 200cm×200cm 2022年
通过“矛盾性”展现人性的痕迹
顾黎明认为,艺术创作具有偶然性,它是某一种情绪在某一个时刻的表达。在这个酝酿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和不断的揣摩、研究。当艺术家在现实中再次邂逅这些人、景、物时,情感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很快会让艺术家捕捉到哪些东西可以为己所用。
多年来,顾黎明在北方与南方都工作、生活过很长时间,这让他的绘画风格除了东西合璧外,还有了“南北皆长”的兼容并蓄。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清华大学以后,顾黎明对山水的眷恋、表达更多了一些。以往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感触不深,现在再看他感触却很深,这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观看,更是一种文化追忆的遥想。
《山水赋—鹊华秋色NO.1》卡纸上色粉、丙烯、水彩及拼贴等 77cm×215cm 2019年
十几年来,顾黎明以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同于历代人画的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他以“赋”的形式表达一种矛盾性、思辨性和对传统、现实的感知。
“因为我表达的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实、回不去的过去,现实人回不到过去的一种焦虑,它是一种矛盾体。我觉得艺术当中对于这种矛盾体的表达很少,我想把我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看方式融到我的感受中,肢解这种和谐性,去把这种矛盾体展示出来,将现代人对山水语境的理解上升到一种矛盾、纠结中。矛盾体的揭示恰恰是我的《山水赋》的赋歌的一种形式表达,表达这种现实的矛盾性、心里面文化的纠结,它更多地产生一种人性的痕迹,这种痕迹恰恰是时代的印证。”顾黎明说道。
在解构与重建中“对话”历史
在将具象的形象转变成抽象的符号时,顾黎明在一种半借鉴性的情况下,强调一种痕迹性,即语言的痕迹性。在运用抽象性和表象性把符号进行夸张、变体、肢解的过程中,他会发现其真正意义在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一种新的载体。
“我觉得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本体语言的问题,它更多是在过去和现实发生文化感知冲突的时候,它是一种社会的、人性化的情感呈现,所以说我注重痕迹,就是这种痕迹留下来,它恰恰是最真实的东西,也是比较抽象的,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的彰显力,也具有很强的穿透人本质的情感感知力。”顾黎明说道。
左《郁垒之二》100cmx73cm 布面油彩 2024年
右《郁垒之一》100cmx73cm 布面油彩 2024年
顾黎明认为,解构的过程很有意义,它能呈现出我的生命状态、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感受。现代主义的过程就是承担自我,我更多地是承担传统文化和现实发生关系的这种纠结,我觉得这和过去的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它更具有现代社会的人性化特色。在AI时代、智能时代,人性的表达怎么呈现,我觉得这很重要。
多年来,顾黎明绘画的题材、形式、语言、风格一直在变化。“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目前正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展出。顾黎明今年是第三次参展,他一直围绕山东本土的文化进行素材挖掘和当代的艺术表达,但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参展作品《浮世》
顾黎明首次参展的作品《鹊华秋色》系列,借《芥子园画谱》的分笔法把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进行分解,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失衡;第二次参展的作品《四门塔》系列,塔有4个朝向方位,强调在扁平的图像信息时代,精神感知诉求的方位感;此次参展的作品《浮世》,取材于青州龙兴寺佛像,运用极简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形式,将9个佛造像以线条勾勒为主的头像进行秩序化的排列……顾黎明总结道:“这些传统积淀的符号在现实中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思辨,表达了一种人的情感的寄寓和冲突;其实我的画面永远是矛盾性的,这恰恰是我和别人艺术的不同之处。”
《山水赋—四门塔之一》布面丙烯、油彩、宣纸拓印及拼贴等 200cm×390cm 2024年
可以看到,顾黎明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他注重一种痕迹,情感表达的痕迹、艺术的痕迹是贯穿他不同风格作品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因素,无论画什么题材,他把握了内在感知的一致性、内在情感表达的痕迹的一致性,这是更加本质化的东西。未来,顾黎明将继续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
顾黎明教授走进文化视界之旅缓缓落下帷幕,在离别之际,大家纷纷表示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来源/中华网山东 作者/孙秀青
摄像、摄影/徐智勇 段雄飞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艺术家简介
顾黎明,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八五新潮”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进行当代语言转化,延续几十年的“门神”系列及后来的《山水赋》系列,已经成为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语言转换的经典案例。他以深厚的学养、执著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年画、敦煌壁画、传统山水艺术图式的艺术研究,建构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抽象表现绘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