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春节好眼福丨梁益君应邀参展“大美之春——2025乙巳新年特展”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1-28 15:22:04

春节好眼福丨“回家过年系列之徐青峰绘画作品展”品鉴仪式在潍坊举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题《春节好眼福》


图片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图片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图片

梁益君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风景画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对风景画感兴趣。那时他刚从学校分配到涪陵地区文化馆工作。馆内物质条件虽然不算很理想,但工作环境却很宽松,可以随时到所属各县去体验生活。那段时间,他借此机会画了不少风景画,有水彩,有水粉,有油画,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他画的水彩风景。画幅不大,但画得很实在,生活味很浓,那是一种类似英国人画水彩的朴实画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片

 《春岸桃红》50cm×50cm 丝网版 2016年

此后,自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末十年间,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画人物的机会多了,画风景的时间相对减少。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在他的风景画历程中,有将近十年的“空白”。

图片

《丹彩灼春融》50cm×50cm 丝网版 2016年

1999年初,他带班去涪陵地区惠民乡写生,我随同前往。惠民风景很美,比我们常见的川东农村风景多了一些诗意的规范。照理说,十年不画,肯定会“手生”,我之所以说梁益君有才气,即是指他艺术感觉特好,快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特强。一两次试笔之后,便开始出现质量上乘之作。而且这些作品和十多年前相比,观念上的变化且不说,单就色彩的认识和处理,已经比十多年前高出许多。究其缘由,我想应该归功于画家勤于动脑的缘故。换句话说,虽然有近十年没有动手,但他一直在关注色彩,关注风景画。他是用“心”在“画”风景,所以才能保持艺术质量的长足进步。

图片

《格桑花开之二》108cmx77cm 丝网版画 2017年

这之后,梁益君对色彩风景的兴趣陡增,除每年带班去农村画风景外,自己还辟出时间伙同三五个朋友去市郊的农村画风景,足迹遍布川东、川北、川西。每出去一次,总是满载而归。

图片

《空林》70cmx52cm 丝网版 2009年

总体上说,梁益君的风景画画风朴实、自然。色调既明快又不失厚重,色彩富于对比变化又兼顾协调统一;用笔酣畅果断又紧扣物象特征。这种画法是需要功夫的,这种功夫,既要有深厚的色彩修养,又要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同时,又要有自己对色彩处理的独到见解。梁益君近年的风景画,正是以这些鲜明的特性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图片

《快乐·阳光——曲登乡》58cm×95cm 丝网版 2009年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

从作品中不难发现,梁益君有很深厚的西画功底。早在20多年前,他在涪陵期间就反复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色彩规律,研究色调变化。一套色调构成的幻灯片,一直跟随他20多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他后来的风景色彩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并未就此止步。在他的风景画中,特别是近几年的作品中,用笔、造型和色彩关系都注入了强烈的东方意识。他非常崇敬李有行先生高深的色彩修养,也特别喜欢张仰俊先生作品中的强烈的地域特色。冯星平先生色彩作品中那种放笔直抒的胆识也令他着迷。

图片

《绿树·红土》60cmx52cm 丝网版画 2004年

正是因为他对前辈大师的研究成果抱以虔诚的学习态度和深入的研究精神,才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了很高的起点。近几年他风景画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他用中国传统的毛笔替代了常规的水粉、水彩画专用笔。这一改变使他在造型上有了更独到的东方意味,对很多细节的描绘也更加得心应手。2002年他带学生外出所作的一批风景画,那些川东农村中我们熟视无睹的稻田、小树、灰色的天空,都被他描绘得有声有色。他画的树粗看较以往显得更真,细看之下又发现这种“真”是提炼概括物象本质特征的结果,因此在造型处理上显得既真实又灵动,绝不是表面的照搬自然。对色彩的处理他也更注重地域风貌。稍早一些的作品,如“老街”“三多桥印象”,色彩运用非常漂亮、干净、协调,但理性的成分也多一些。近期的作品则更注重直觉感受,如“泽库小景”“山路”等,都非常典型而又集中地再现了“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

(文/钟长清)

作品欣赏

图片

《格桑花开》(丝网版画)108cmx77cm 2019年

空白图.png

图片

《希望的田野》(木板)1984年创作 2018年《美术》杂志发表

空白图.png

图片

《夏日·阳光》(木板)1983年创作

空白图.png

图片

《牧归》(木板)1980年创作 1983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空白图.png

图片

《湿地之诗》(石板)2018年创作

空白图.png

(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画家简介

梁益君·2024游记 | 水彩随行,绘就不同地域风貌

梁益君,男,1960年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2年-1989年,就职于涪陵群众艺术馆。1989年-至今,于四川美术学院任教。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秀青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