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在隆隆的炮火声中,画家蔡超诞生在母亲逃难的路上,蔡超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他始终坚持植根人民,用丹青描绘社会发展;作为工业题材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他以丰富的笔墨形态塑造出多个经典形象,展现出浓郁的传统精神与时代气象。2024年,《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蔡超的艺术世界。
2024年11月,《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工业”“革命历史”“一带一路”和“艺术文献”四个主题,80岁的蔡超先生用60余幅代表性大尺幅作品,160余件艺术文献作品,将自己数十年在艺术道路上的求索历程和丰硕成果集中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尚辉:今天展览的题目叫《时代与记忆》,我觉得题目特别好。这个记忆当然是画家的记忆,或者是通过他的作品所呈现的时代的记忆,而这种时代的记忆是我们大家都能够产生共鸣的一种时代的记忆。我觉得这个艺术家特别了不起,能够成为时代记忆的一个凝固者。
蔡超是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他擅长以生动准确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通过严谨的构图、精到的环境景物描绘,烘托作品的主题表达,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透过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领悟力,蔡超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作为文献展的一部分,展厅墙上长长的年表,讲述着画家八十年的人生。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1944年是抗战最黑暗的一个时期。逃难,我家里从上海方向一直往江西方向走,我是在半路上生的,我妈妈跟我回忆这段时间,整个医院里接生的人都跑光了,医生都急得要死,医疗器械都往外搬,简直生不下来。后来说鬼子快来了、快来了,最后终于掉下来了,所以注定我命运里是坎坷的。
在逃难中艰难降生,儿时又因病致残,高中毕业后,两次考上大学却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命运似乎对蔡超格外严苛。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考上大学当时就意味着有工作,因为那时候包分配。没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将来就在社会上流浪。
这时,开张不久的南昌书画之家对外招工。19岁的蔡超经人介绍,成为一名营业员。南昌书画之家是出售美术作品和美术用品的商店,蔡超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接触了很多艺术家,还接触了很多美术作品,我才晓得什么叫做国画。我感觉到这里学画画挺不错的,我就慢慢跟着这些老师们、朋友们、经常画画的人,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了,慢慢地绘画的表现能力就起来了。
此次文献展中,展出蔡超早期创作的人物速写,只是他大量速写练习成果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我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想要当什么艺术家,是解决吃饭问题。但是我解决吃饭的过程中是很用功的,因为我知道我一般的付出人家都不会认可我,我必须比别人画得好,这个决心下得很狠。别人如果付出一分劳动,我起码付出三分到五分的劳动;人家付出五分的劳动,我可能是八分、九分、十分的劳动,所以我的进步快了。
1970年,蔡超参与革命历史题材“井冈山斗争”的主题创作,独立完成中国画作品《农村调查》。《农村调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等重要新闻媒体上发表,并被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是蔡超自学绘画的第七个年头。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我这张画能在全国冒出来,讲实话这是瞎蒙的,但是这个蒙对我的动力很大,我就晓得我是这块料,我能画好画,我还有前途。
《农村调查》不仅让蔡超的才华和初生牛犊的锐气被业界认可,也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开启了生活中新的篇章。
蔡超夫人徐非凡:自从我认识他,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很坚强、很能吃苦的人。不管什么环境,他每天都要背个军书包,书包里主要装些速写本、铅笔、钢笔,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他跟我讲了他过去的事情,他的脚是怎么坏的、他人生是怎么度过的,我觉得这个人好了不得,被他的这些事迹感动,就是喜欢这种人,我就是他的粉丝。
不顾父母的反对,徐非凡执意嫁给了比自己大八岁、貌不惊人的蔡超。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简陋小屋,成为两个人的家。一台缝纫机见证了他们相濡以沫的生活。
蔡超、徐非凡:这是我们结婚最重要的一个奢侈品,其他就是床铺了。这是办公桌,写字、画画都在这个桌子上。因为房间太小了,那个时候又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和一个缝纫机能创作出N多的连环画,我觉得他非常辛苦,一直要熬夜熬到两三点钟,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画画。那是为什么?是为了生活。我觉得我们同甘共苦。
在中国美术馆的作品展中,很少会出现艺术家自己的新婚贺帖和早年的生活场景。这既是蔡超艺术文献展的特色,也不妨看作是不善言辞的艺术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对当年义无反顾选择了自己,又相携相伴五十多年的老伴一次深情告白。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尚辉:他的造型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实际上他那一代人很多是通过画连环画。那些连环画可以看出他对草图、对构图的经营,通过构图的虚实变化,如何表现情节,如何体现情节中的人物形象。
大量的连环画创作,不仅磨炼了蔡超的造型能力,也让他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让自己受用终身的创作原则。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必须很认真对待,丰富真实性。我是每一部连环画都去体验过的,尽管那些地方我去过无数次,但我会重新按照剧本的要求收集资料。
20世纪80年代,蔡超在革命历史题材人物画上不断精进,佳作频出。同时他开始摆脱连环画对个人创作的局限,尝试开拓新的创作道路。他走入改革开放后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多次到工地写生,积累了大量工业主题的素材。他决定用中国画的笔墨创作工业题材人物画。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工业题材是这样的,我在大量速写里找到自己的钟爱,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意识载体,自己想表达感情的一种东西。因为工业题材中,有很多先进技术、工业造型在里面,其中本身就有种意识语言,我要把它怎么组合好,组织自己的画面来达到我的目的,这些东西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没有。
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就没有束缚创新的窠臼,蔡超在一个几乎空白的创作领域大胆探索,将沸腾昂扬的工地带给他的感受体会于心,挥洒笔端,也感动了世人。
1994年,蔡超的中国画作品《顶梁柱》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得金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0年,作品《吊装》入选由中国美协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尚辉:作业现场有巨大的钢梁,有很多吊塔,还有很多钢筋,这些都是建设场地不可缺少的形象。如何把这样的一些形象变成中国画中的笔墨结构,实际上是困难的。从我内心来说,蔡超先生做得真好。我们觉得建筑工地一定是很刚硬的,但是他往往是用淡墨的方式处理得特别秀美。可以说在他的层面上、在他表现中国现代化场景上,他有机地把传统的笔墨和西方写实造型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结合 。
尽管大多用淡墨表现,但蔡超的工业题材绘画场面宏大,人物形象鲜明,散发着浓郁的阳刚之气,整体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气势。蔡超说,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位身有残疾的画家,他在工业题材创作中练就了自己精神上的钢铁之躯。
多年来,蔡超在工业题材及一带一路题材上不断探索耕耘,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评选及国外展览中获奖,蔡超被授予首届徐悲鸿美术成就奖、首届黄宾虹美术成就奖。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蔡超先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我更多地感到先生对绘画笔墨的理解和生活之间的关联,这种关系他处理得非常好。先生真正扎入生活、走进生活,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转化成一种笔墨,是让人感动的。
19岁,面对迷茫的未来,年轻的蔡超决定通过学习绘画改变命运。61年之后,80岁的他终于走入中国美术馆,将毕生奋斗的足迹与收获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我想对当时的蔡超说,我觉得19岁的蔡超不简单,比现在的厉害,因为这个是真正的生命拐点,这是个人生拐点,我很羡慕那个时候的蔡超,他怎么有这么大决心找到这么一条路让自己走下去。
蔡超曾说,我是追着时代的脚步在进行美术创作。他用自己数十载的艺术人生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创作真理——艺术既是对美的追求与呈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人民的深度体察、感悟和思考后的深切表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画家简介
蔡超,1944 年生,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南昌大学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南昌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西书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创作中心主任等,在省内外多所画院任名誉院长,担任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评委及每年全国多项美展评委。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7 年中国画坛百杰,全国文艺界德艺双簪优秀会员等多项全国性荣誉,被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中国画人物画,兼攻山水花鸟,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展览金、银、铜奖及国际奖,被授予首届徐悲鸿美术成就奖,首届黄宾虹美术成就奖。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录播“中国当代国画四十家”之一,被中国美术出版界提名列入当代最具影响力百名画家,其作品先后搭乘神舟六号、七号飞船进入太空。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选送欧、美、亚、非诸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展出,曾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印度、埃及并多次访问欧、美、亚诸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出版十多种画集,合集三十余种,其艺术成就被收入国内外数十种名人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