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东方艺术史家王镛认为,我国学界对于外国美术的研究应该走出编译状态,首先要大量准确地翻译外文资料,尽量做到竭泽而渔,注重借鉴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并通过对印度传统美学资料的翻译和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印度艺术与印度传统美学之间重要的内在关联。
为了确切把握印度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和特质,王镛深入研究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例如尝试借鉴西方艺术风格分析方法,将印度佛教艺术的古典主义与印度笈多时代流行的大乘佛教唯识论哲学联系起来,努力对印度艺术图像进行深层的阐释,并在结合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研究东西方美学的创新路径。
通过对东西方各国的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王镛也对东西方艺术的现代性特质进行了归纳。在他看来,虽然东西方现代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不乏相通的艺术特征。通过对东西方各国现代艺术作品的大量观摩、分析和比较,王镛发现并归纳了“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的两大现代艺术特征。这两大艺术特征正是他所倡导的,也是衡量艺术是否具有现代性或现代感的可操作的重要标准。
近十年来,王镛潜心于东方美术史研究,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云合作编写《东方美术史》教材。在考察国内美术史研究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他基于辩证的学术比较视野与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强调东方美术史的脉络有待梳理,从研究框架、研究著述到以国别划分的具体美术史研究,都需进一步深入,而这有赖于中国更多的中青年学者投身其中。
多年的东西方美术比较研究经历,令王镛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使其特别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东西方艺术交流。2002年初,王镛与靳尚谊一起参加孟加拉国达卡双年展,王镛深受启发。回国后,他立即建议筹办“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共同努力下,自2003年首届始,“北京双年展”(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北京双年展”在展品形式上坚持以绘画、雕塑艺术形式为主,成为有别于其他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独特之处。
2002年,王镛在《美术观察》上发表了《走出编译状态——当代中国的外国美术研究》一文,引起强烈反响,并以此为专题,在研讨会中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文章中,王镛提出,致力于外国美术研究时,应掌握相关的外语,做到精确翻译并引用原文,走出简单的编译状态。同时,要加强对研究对象所在国家的文化、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将之作为借鉴资源,探寻自身的思考与研究之路,最终创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这也是他对中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
注:本视频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名家讲坛——文化艺术的学术传播与推广研究(第三期)》课题成果,拍摄于2022年。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家简介
王镛,1945年7月生,北京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科副主编。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届、第八届理事,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召集人,《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
王镛先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学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研究;1983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印度美术史、东方美术史与中外美术交流史研究,同时参与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2002年,他建议创办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至今已参与策划9届。
王镛先生出版的著作有《印度美术》《印度细密画》《20世纪印度美术》《印度美术史话》《印度揽胜》《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变革与复兴——王镛艺术评论》《罗丹》《凡·高》等,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世界美术史》(第一卷)及《艺术博物馆》,译著(合译)《印度雕刻》《印度艺术简史》《印度神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