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宋庄艺术区·户外美术馆计划2024——工作室雕塑大展
策展小组
朱尚熹、胡学富、钞子艺、徐嘉敏、朱传经、朱羿郎
布展规划执笔
朱羿郎
布展实施
朱传经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陶瓷协会
支持单位
宋庄艺术区党委
北京铭世经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一辰清风文化传媒公司
参展艺术家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黄兴国,李刚,胡学富,蒋佑胜,赵磊,庞渤,章华,庞少贤,张飙,窦付坤,孟德武,陈辉,马军,杨春,冯崇利,刘忠伟,罗承志,朱尚熹、朱传经,邵旭,段维国,曹智勇,吴梁焰,钞子艺,钞子伟,萧立,丽莎,乔迁,刘水洋,祁威峰,袁文彬,巴拉特(印度),丽金(印度),王振林,金志鹏,朱羿郎,李惠东,张沥丹,柳青,王刚(40位艺术家)
展览前言
“户外美术馆计划”的学术意义从根本上讲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作品直接进入户外公共空间,凸显了艺术家群体以自己作品参与了当代文明和社区文明的建设,公共空间成为了没有围墙的美术馆的概念。这种模式最为直接的针对对象是那种同质化严重的、命题式的、雇佣式的所谓“城市雕塑”项目。那种融合了长官意志的命题创作,之于艺术家无非是挣钱的商业项目,往往由于言不由衷,甚至雕塑家们都不愿意在立起来的东西下署名。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浪潮中,注重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参与其中,以具有特色的差异化的艺术发声,丰富高品质的城市文明,碾压先前的那种商业性雕塑的同质化,我觉得这才是雕塑与公共艺术领域的新质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关于雕塑与环境尺度的反思。在命题作文式的城雕年代,好像注重作品与环境的尺度貌似是一种不可撼动的,唯一的铁律。然而,当我们见过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比利时安特卫普露天雕塑博物馆陈列的雕塑作品时就会发现,雕塑既可以有与户外环境(包括建筑环境)发生关系的大尺度作品,雕塑同样可以有与作为人的自身尺度发生关系的小作品。其实后者在人的行为中更具有当代公共性价值观。我们常说的零距离和公共互动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本次“户外美术馆计划”雕塑首展,丰富了宋庄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趣味。当公众在逛街脚步的行进中,阅读和体验各种与作品关联的空间,或围绕作品进行体验式观赏,或停留驻足片刻,或插肩而过而回眸……当人们生活在有艺术意味的日常中时,策展与实施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朱尚熹,策展与实施负责人,2024年12月27日)
柳青展出作品
《13号线·2011》/柳青/树脂着色&钢铁/192X100x230cm/2024
《13号线·2011》(另外角度)
《13号线·2011》(另外角度)
学术点评
文化启迪与形式探索
——柳青彩绘雕塑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雕塑艺术领域,随着近两届全国美展雕塑展中一系列彩绘雕塑备受评委青睐而获各类奖项,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着中国雕塑艺术发展转变的一个隐含信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雕塑思潮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雕塑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过国门的进一步打开,西方创作理念及审美标准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重要导向。如今随着对传统审美理念的创新复兴,如何对传统技艺进行深度挖掘,使之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形成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成为当代雕塑家需要思考的时代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理性解读与审视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柳青的彩绘雕塑创作,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重要的启迪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材料融合创新:传统雕塑材料的有效拓展
柳青的彩绘雕塑创作是对当代文化艺术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从材料运用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融合实践,为传统雕塑材料体系提供了重要补充。传统雕塑材料各有其独特的质感与表现力,而柳青突破常规,在金属、木材、合成树脂以及复合材料等材质上进行彩绘,极大地拓展了材料与色彩搭配的可能性。像《成果2018》《G4472·新世界》中,树脂、不锈钢、钢铁等不同材料对色彩的吸附、呈现效果各异,这种差异经过巧妙组合,丰富了雕塑的质感层次,使雕塑在视觉效果上更具多样性和独特性,为雕塑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材料运用思路与审美体验。
二、跨学科融合创作:拓展雕塑创作边界
柳青的彩绘创作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创作理念,打破了传统雕塑创作的单一模式。他将雕塑、绘画装饰以及灯光、音效等科技手段有机融合,构建起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表达体系。雕塑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绘画装饰赋予其色彩与平面艺术的美感,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拓展了雕塑创作的灵感来源,还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使雕塑作品能够在多维度上与观众进行互动,创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为雕塑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如《无人售票2/4》)
三、情绪与情感的深度表达:强化共鸣纽带
在艺术表达层面,柳青的彩绘雕塑实现了情绪表达与情感共鸣的深度强化。色彩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强大的情感暗示与表达能力,柳青通过细腻的色彩运用,使雕塑造型能够更加直观、细腻地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内心情感。观众在欣赏《13号线·新时代》这类作品时,不再仅仅是对雕塑造型的表面观察,而是能够通过色彩的引导,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心境,进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的深度激发,拉近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雕塑作品不再是冰冷的艺术陈列,而是成为传递情感、引发思考的情感纽带,增强了雕塑艺术的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城市景观介入:丰富公共空间艺术生态
柳青彩绘雕塑进入城市景观空间,是当代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的重要拓展,丰富了雕塑艺术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传统雕塑风格较为单一,而柳青的彩绘雕塑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脱颖而出,更易吸引市民和游客的目光。像《无人售票2/4》《G4472·新世界》等这些彩绘雕塑作品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为城市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活力,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从市场角度看,这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彩绘雕塑也影响了雕塑艺术的市场消费趋向,推动了雕塑艺术在公共艺术市场的发展,促使更多艺术家关注公共空间雕塑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生态。
总之,柳青的彩绘雕塑创作在材料运用、创作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公共空间介入等多方面为当代雕塑艺术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在文化多元化和艺术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柳青的彩绘雕塑实践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跨学科创新以及艺术与公共空间互动的无限可能,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与当代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
(文/徐永涛,艺术评论家、宋庄雕塑协会理事、《雕塑》杂志副主编)
代表作品
《成果2018》/柳青/树脂着色/310x290x276cm/2018
《成果2018》(局部)
《成果2018》(局部)
《成果2018》(局部)
《无人售票2/4》/柳青/树脂着色、铁/120x140x350cm/2018
《无人售票2/4》(局部)
《无人售票2/4》(局部)
《无人售票2/4》(局部)
《13号线·新时代》/柳青/树脂着色、不锈钢/198x100x189cm/2019
《13号线·新时代》(局部)
《13号线·新时代》(局部)
《快递!快递!》/柳青/树脂着色/300x260x275cm/2019
《快递!快递!》(另外角度)
《快递!快递!》(局部)
《G4472·新世界》/柳青/树脂手绘、不锈钢、钢铁/750x225x235cm/2024
《G4472·新世界》(局部)
《G4472·新世界》(局部)
《G4472·新世界》(局部)
《甲辰年春》/柳青/树脂着色/168x146x196cm/2024
《甲辰年春》(局部)
《甲辰年春》(局部)
《甲辰年春》(局部)
(来源:宋庄雕塑协会)
艺术家简介
柳青,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获硕士学位,2009至2018年工作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8年至今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贵金属纪念币评审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雕塑与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
经历/荣誉
2024年,入选“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2023年,获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优秀青年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重点美术题材创作”项目。
个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并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包括“第四届中国美术奖‘特别奖’”“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奖”“首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分别两次获得“铜奖”,第一届和第四届“中国姿态”全国雕塑大展中分别两次获得“中国雕塑艺术大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等,国际奖项曾获2022年日本大分亚洲雕塑展“优秀作品奖”,2018年“丰后大野奖”和2011年“日中友好会馆大奖”。主要代表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山东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海澜美术馆等学术机构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