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照镜以鉴——李依祎作品展”和“无言的旷野——梁君儒作品展”将于2025年3月22日下午4点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照镜以鉴”与“无言的旷野”——两位青年艺术家的自我审视和互为观照
李依祎与梁君儒,是我们上海油画雕塑院近年来经多方考察之后引进的两位青年才俊。他们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并都成功入选为期两年的中国美院第二届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接受了非常系统严谨的学院教育与专业训练,最终都成为创研班学员中的佼佼者。这段经历可以说既锤炼了他们创作大型现实题材绘画创作的能力,也为他们后续个人艺术生涯的全面展开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还为未来他们创作研究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发展方向。
此次双个展,李依祎自取展览主题为“照镜以鉴”,她想以个展为镜,把从艺以来的重要作品都展示出来,可以说是一次汇报与亮相,也是一次回顾与总结,她想借此听取各方反馈,推动自我反思和自我鞭策。实际上,在展出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镜子出现在她的画面中,因此,镜子是她艺术表达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今天,她以“照镜以鉴”为主题,似乎也在说明,镜子这一意象,不光存在于她的画面中,可能早已深深驻扎在她的内心里,并成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某种人格特质:善于倾听,勤于反省,常常表现出思虑重重的样子。
李依祎《候场》
布面油画 180×140cm 2018
李依祎的人生非常顺遂,她一路打怪升级,从美院附中—直到博士。但象牙塔里的生活,除了读书就是画画,她人生的所有喜怒哀乐,好像只与画画相关。这种生活,让年轻的生命,稍感平淡与不满足,她渴望一种比较有浓度和烈度的艺术形态来承载她炽热的青春,最终她一无反顾地选择了戏剧。戏剧那种仪式感,那种庄重和夸张,一定程度上,帮助她抵达了内心深处的梦想之境。也正是基于对戏剧的这种痴迷,让李依祎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油画创作,都是围绕着戏剧性和舞台感而展开的。
李依祎《你会嫁给我吗?3》
布面油画 167×200cm 2023
比如《候场》(2018)和《陆上行舟》(2021),她将人物置身于“剧场”这一特殊环境中,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人物、服饰与场景的排布,都是戏剧化的。2023年,李依祎创作了三联画《你会嫁给我吗?》,这组作品无疑是当下现实世界的一种投射,但更多的是凝聚了李依祎作为旁观者的立场,对于“爱与亲密关系”这个议题冷静和独到的观察与思考。三幅油画,乍一看,每一幅都像来源于生活的现场,待仔细深究时,会蓦然发现,那分明是李依祎自编自导而又精心设计的舞台。事实上,她运用油画语言建构了一个生活的舞台,这个舞台介于现实生活与戏剧场景之间的模糊地带。相较而言,创作于2024年的《恰同学少年》,人物的姿态更具舞台感,不免流露出一种为了凸显画面戏剧性的刻意感。
李依祎《恰同学少年》
布面油画 180×220cm 2024
整体来说,李依祎的油画作品,笔法率性、干脆,色调繁复浓重,技法的处理收放自如。而她的纸本作品,让我们得以了解她性情中的另一面,兴致勃勃,无拘无畏,充满灵气,但同时又是怪诞和奇妙的,有的甚至有些诡异、戏谑和阴森。
双个展的另一主角梁君儒,当他读到艾青的诗《旷野·又一章》中“无言地,长久地,看着旷野……”时,莫名地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共鸣,于是此次他便将“无言的旷野”作为展览的主题。我想,一方面表达了梁君儒对诗人艾青的一种致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辽阔宽广的艺术视野,以及直面自我精神困惑的一种努力。
梁君儒《大兴安岭的回响——鄂温克族人的转场》
布面油画 250×400cm 2023
此次“无言的旷野”个展上展出的梁君儒作品,全部都是有关边疆少数民族题材,或许有人会怀疑这是否是一种投机行为,我相信,当他全面了解梁君儒的创作脉络时,应该会消除这种疑虑。梁君儒出生于东北大连,后来到江南求学,所以他身上兼具北方的疏朗开阔与南方的温润儒雅。长期的南方生活,让他不自觉地开始文化层面的思乡还乡与追根溯源,他想用绘画的方式寻找精神上的“来时之路”。
2021年,梁君儒描绘上世纪初大连城市建筑的系列作品,便是一次对故乡大连的历史追忆。这次小试牛刀获得肯定,让他信心倍增,从此将“历史与个体之间关系”确立为他今后艺术实践的切入点和路径。
梁君儒《马背上的守护——鄂伦春护林马队进山》
布面油画 230×230cm 2023
2022年,梁君儒在收集的东北地区的文化资料过程中,民族资料逐渐吸引了他的注意。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唤起了他对鄂温克人生活的好奇,也唤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开始将着眼点聚焦在横跨中俄,被称为东北“三少”民族之一的鄂温克族身上,并将鄂温克族“转场”作为他当时第二届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办的结业创作。这个题材极具绘画性,但同时充满挑战性。他不光阅读了费孝通先生关于民族与社会的诸多枯燥、繁琐的研究资料,也阅读了民族服饰图案等历史文献,还听从导师们的建议去东北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获得直观的体验。那年隆冬时节,梁君儒独自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冒着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严寒,进行写生,并亲自感受鄂温克人的生活,收集了大量创作所需的素材。回来后,他几易其稿,不断修改调整,这种扎扎实实的现实题材的创作方式,不仅磨练了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意志与心性,也全面提升了他把握大画面和处理多重复杂人物组合关系的能力。2023年,梁君儒创作的《大兴安岭的回响——鄂温克族人的转场》广受好评。2024年,他再接再厉,创作了另一幅大型油画《马背上的守护——鄂伦春护林马队进山》,成功入选是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梁君儒《大兴安岭的回响》创作素描稿之一
纸本木炭 43×90cm 2023
这些年,为了获得鲜活的直观感受,梁君儒跑遍了祖国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从大兴安岭到西双版纳,从呼伦贝尔到甘南草原,从青藏高原到天山脚下,他无数次面对森林河流,面对雪山草原,面对无言的旷野……梁君儒创作的有关边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油画作品,不仅场面宏大,人物繁多,并且画面结构复杂,可喜的是,在这过程中,梁君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并真心爱上了祖国边疆那块广袤的土地,爱上了世世代代生存在那里的少数民族,因此,他对这类题材的艺术创作可以说是发自肺腑。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两次颇具规模朝向西部的集体寻根之旅所不同,我认为梁君儒是遵循内在生命召唤,正在践行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个体文化寻根之旅。
无论对于李依祎还是梁君儒,这次都是他们首度个展,带着青涩、忐忑、迷茫和困惑,也怀揣着被质疑与批评的勇气,他们没有藏拙露怯,而是大胆地把自己“探索的来路”毫无保留地坦陈在我们面前。真诚地希望他们相互勉励,互为观照,在不断探索艺术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追寻。
最后,预祝他们的未来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坚定!
(文/傅军,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来源:上海油画雕塑院)
画家简介
李依祎,1996年生于江西南昌。2014-2018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具象绘画工作室,本科;2018-2021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具象绘画工作室,硕士;2021-2023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2023年至今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创作室。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博士在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梁君儒,1997年生于辽宁大连。2015-2019年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具象绘画工作室,本科;2019-2022年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具象绘画工作室,硕士;2021-2023年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2023年至今 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创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