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于甲骨的刀刻痕迹,在青铜器的铭文中演变,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思想与智慧。从甲骨文的朴拙生动,到篆书的端庄典雅,再到隶书的流畅圆润,每一次书写,都是文明脉络的延续,每一笔勾勒,皆映照着历史的深邃与辉煌。
「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即将再次启程,让古文字艺术以崭新的姿态对话当代。第三期邀约当代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先生,一起跟随他的笔墨,触摸汉字肌理,聆听文明回响。
3月29日
马子恺先生
将以“中轴线与甲骨文”为题
让沉睡的古篆跨越时空
活动现场对公众开放,参与活动请提前线上预约。
现场座位有限,先到先落座。
「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
活动时间
3月29日14:00
活动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370号
分享主题
《弘文载道·中轴线和甲骨文》
活动内容
1.主题课程分享
2.听众、读者互动交流
3.传统文化创意转化案例分享(《雅兴长存》年历抽赠)
4.合影留念
近年来,随着民族复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国正以文化自信构筑新时代的精神坐标。从国学热潮到非遗活化,从汉服复兴到传统节庆回归,民众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自豪感持续升温,彰显出日益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而在“一带一路”的积极推进中,我们也在寻找新的契机——该以何种形式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视野中的形象。
而马子恺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群既反映着古人日常生活的风貌,也是建筑本身的美学和文明体现,承载着民族精神在空间维度上的诗意栖居。古人崇尚对称平衡,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大特征。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以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这也似乎成为了传统审美中的一根“定海神针”,纵贯古今,也横贯于艺术文化界。
马子恺作品
马子恺先生便引用与中轴线相关的、如中城道国年水等古文字,阐释书法艺术中的平衡对称之美。
“早期古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构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可以说,每一个古老的汉字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蕴含着中国早期的审美观念和美学追求。”
——马子恺
马子恺先生深耕书法领域,独创“彩墨古篆”系列,融合书法、绘画等传统元素,以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传统文化,作品兼具时代性、国际性与创新性。
马子恺作品
带着“让甲骨文开口说话”的使命,马子恺先生二十年间踏入国际艺术圣殿。其作品屡获国内外重量级奖项,并被众多知名机构与当代名流收藏展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曾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多伦多等地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在北京、上海、杭州、济南、昆明等地创办有“马子恺艺术馆”。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轴线与甲骨文无疑是两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丰碑。本次讲座上,马子恺先生将凭借着自己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造诣与独到见解,为我们深入解读“弘文载道·中轴线和甲骨文”背后的文化密码。
(来源:西湖遇见敦煌)
艺术家简介
马子恺,当代国学艺术名家、文化学者、书画篆刻家。别署燕公、号穆斋。幼受庭训,读经研艺,及长就学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曾在中国国家画院任职。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马子恺国学艺术馆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北京金石书院院长、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数字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沉香分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篆艺术论坛总策划以及圣荷西国际艺术节评委主席、国际中文+文化创意产业论坛首席专家、博鳌时代智库文创产业指导委员会主席、香港卫视国际书画院顾问、《中华藏书集成》副主编等职……
他还受聘多种家乡济南的社会职务,如“济南旅游形象大使”、济南市政协委员、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漱玉印社社长、山东建筑大学外聘导师等职……
其艺术创作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文章、雕塑设计等。出版有《古篆论语》、《周易锦言》、《玺印精华》、《马子恺艺术作品集》等十几种专著。曾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多伦多等地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在北京、上海、杭州、济南、昆明等地创办有“马子恺艺术馆”,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被众多知名机构和当代名流收藏展出。
其代表作彩墨古篆系列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等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以古人的创造精神造就出传统艺术新图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