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艺术馆启幕“心驰神来:张弛艺术展”
对于艺术名家张弛有着空灵静谧意境的画作,大众并不陌生。而3月21日于朱屺瞻艺术馆启幕的“心驰神来:张弛艺术展”却是张弛少见的大型个展,也是作品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次个展,堪称对其多年来艺术创作实践的一次学术梳理和呈现。
展览集结的总计80多件作品,除了张弛近年来为人们熟悉的“自然山水”“都市山水”方面的诸多力作之外,特别呈现了一批此前难得一见的作品,例如艺术家中小学期间的习作与临摹之作,早年旅居日本期间的创作。
跨越一甲子创作历程的众多作品,让人们看到这位艺术家一路走来的不易,从中了解她为何选择山水画,如何进行传统山水画到现当代的转换,传统笔墨和现代视觉在她画面中的呈现和重构。尽管风格曾数度变化,她的艺术创作总能用画面传递出一种强有力的“感受力”,由此打开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师古,崇尚传统,也随心,敢于创新,最终炼就了张弛绘画语言的独特风格。朱屺瞻艺术馆馆长马艳告诉文汇报记者:“该馆连续多年举办‘一间自己的房间’艺术家系列邀请展,聚焦女性艺术实践。”
纵观张弛的艺术创作,“自然山水”和“都市山水”作为图像语言的图式意向贯穿其艺术创作始终。
“家传师承”板块为人们难得地打开了张弛早期作品的面貌。张弛的绘画是有家学渊源的。她的父亲是山水画名家、年画大家张大昕。从小,张弛就受父亲的影响,接受传统中国画学的熏陶与训练,她对中国画笔线的体认从小打下坚实的功底。
此次展出的《上学去》《小农民》《小兵》等一组人物画习作,均为张弛60年前的作品,当时她才8岁。
张弛《上学去》,1965年
展厅里,张大昕年画《好喜欢》与这幅年画的原型——张弛儿时怀抱娃娃的老照片,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注脚——女儿儿时的天真模样成了家喻户晓的年画娃娃,年画娃娃日后又接过绘画传承的接力棒,继续用美感染大众。
展览展出的10来幅临古作品,贯穿了张弛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其中最早的一幅是10岁完成的《临倪瓒》。
张弛《临唐寅山路松风图》,1970年
张弛1985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师承中国山水大家陆俨少,主攻山水画。这段时间她实地写生的十几幅作品也难得地集结展出,揭示其在传统之外的另一重功底——直面现实生活炼就的感受力。无论描绘石塘小景、雁荡清流,还是勾勒赤城山、国清寺,画面总透出一股鲜活的气韵,并且不少画面带有一些现代构成的意味。
恩师陆俨少1988年给张弛画册题写的序言手迹也特别现身展览,见证一段书画传承的佳话。
最为典型的张弛艺术风格,云集在“山水意象”板块。《雪峰晨曦》《冰峰静影》《云霞深处》等表现西藏、南极等地奇妙的景致,深邃、静谧……《都市之光》《都市春晓》《都市光华》等都是近作,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建筑景观、时代风貌。
张弛《月光曲》,2002年
创作于2002年的6幅“月光曲”系列,俨然一首首彩色的诗,呈现出超脱世俗的梦幻般氛围。张弛告诉文汇报记者:“当时这组作品是受Enya音乐的启发而创作的。创作时,我也一直在听Enya的歌。”有意思的是,这组作品中的某一两幅,远远望去恍惚间像是略带抽象的摩天大楼在云端,似乎不期成为张弛日后都市山水的源头。
张弛《月映》
“氤氲之美”板块汇聚了一批张弛20多年前旅居日本时期创作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大众来说颇为陌生,却构成张弛艺术风格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展厅里,张弛1998年为日本水墨画月刊绘制的12幅封底原作首次集结亮相,并且与展柜里十二本月刊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呼应。这本月刊是当时日本唯一的水墨画杂志,张弛的画作在杂志上连载了三年,每月一期。
张弛1998年为日本水墨画月刊绘制的封底原作
踱步展厅,无论她在各地写生采风基础上,创作的古意今情、林泉探道的山水作品;还是描绘城市新貌的现代都市山水,化笔墨于中和,凝物形、色彩和光感于氤氲之间,尤其作品色彩中蕴含和笼罩着的“光晕”和明亮感,既体现了对文人笔墨的传承借鉴,更呈现出现代性视觉的崭新创造。
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指导,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将免费展至5月12日,展览期间,馆方还将推出一系列公教美育活动。
(来源:上观新闻)
艺术家简介
张弛,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东京海派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
中国著名女画家,幼习丹青,师承陆俨少大师,主攻山水画。20世纪80年代东渡日本,在日本各地举办个展、乐震文·张弛二人展五十余次。2009年为上海世博会绘制的《海上揽胜》在城市足迹馆展出,引起轰动;2013年又绘制《长宁揽胜》,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长期展出并被收藏。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海上揽胜·七十米长卷》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公开展出,并被永久收藏。曾荣获包括“日本外务大臣奖”“东京都知事奖”、2019“魔都盛典”年度艺术人物等重要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球华人书画展,以及特邀参加2017年、2021年全球水墨画大展等。作品亦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奥林匹克艺术中心、世界会客厅、海派艺术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