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高质量呈现,7月5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上海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此为专家组调研第七站。专家组在上海中国画院三楼会议室召开“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专家组上海创作调研会”,观看拟申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及草稿电子版并现场指导及交流意见。
专家组上海站合影留念
会上,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江鹏介绍出席嘉宾、画院情况并致欢迎辞,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介绍油雕院展览筹备情况。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主旨致辞。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介绍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情况。
调研会现场
在持续近三个小时的看稿环节,专家组与上海地区画院画家现场交流,对拟申报本次展览的作品及草稿逐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专家组从作品主题创作、技法表现,造型塑造、色彩运用、创作理念等多个角度为作品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此次调研工作专家组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担任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为副领队,特邀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原所长杨越,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石峰及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陈家泠,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委员杨正新,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主任韩硕,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张培成,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俞晓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马小娟,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丁申阳等共同组成专家组。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江鹏,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上海中国画院创作部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鲍莺,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负责人张恒烟,上海中国画院办公室副主任董娜,上海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员范奕彬及上海中国画院部分职工出席了本次调研会。会议由陶宏、江鹏共同主持。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干部张弦弛,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吕高鹏,《中国美术报》社记者王甜等参与调研。
专家观看拟申报作品图
江鹏致欢迎辞
江鹏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介绍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基本情况,包括“一院两馆”独特架构、丰厚院藏以及近年来在带队伍、育人才,推动创作研究、展览展示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介绍了参加本届展览的筹备情况,包括积极动员画师创作、精心打磨作品等,他感谢专家组对上海中国画院创作工作的关心指导及肯定,表示将悉心听取专家组意见,以高水准创作展现上海美术面貌,凝聚画师力量,努力在“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中创造佳绩,推动中国书画从“高原”迈向“高峰”。江鹏提到,今年恰逢上海中国画院成立65周年,画院将策划开展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一流画院而不懈努力。
江梅介绍展览筹备情况
江梅介绍道,上海油画雕塑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油画雕塑为主体的专业创作研究机构。自1965年创立,即成为上海最重要的美术创作中心和优秀美术人才汇聚、佳构杰作迭出的学术高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崇高声誉。新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紧紧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大局和上海城市文化建设要求,聚焦时代主题和人民需求,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美术创作和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刘万鸣阐释调研主旨
刘万鸣在开场主旨发言中表示,本届展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性权威展览,承载着呈现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重大使命。他系统阐释了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承办单位所秉持的“经典引领,品格立院”学术理念:“经典引领”要求以代表国家形象、彰显时代气象的典范之作引领创作方向;“品格立院”则强调坚守“画品即人品”传统精髓,将家国情怀融入艺术生命,二者共同夯实学术根基。此外,刘万鸣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书画艺术重镇,其深厚“海派”文脉与创新活力具有示范意义——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等人才辈出、成果丰硕。此次调研活动聚焦深入把握创作进程、实地观摩作品草图、了解艺术家创作构思、共同探讨主题深化与技艺锤炼路径等目标。他坚信通过凝聚全国画院系统合力,深化跨地域学术交流,必能将“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办成展现文化自信、赓续艺术薪火的艺术盛会。
陶宏介绍九届展览情况
陶宏从本届展览定位、主办单位、展览数量、评审时间、展览特色、作品要求、参展荣誉、展览会议及巡展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次展览情况。他进一步表示,此次展览新增了综合材料,丰富了展览的画种及表现形式,同时参展作品数量较往年也有大幅度缩减,增加了入展难度,这对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学术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展览入展作品,将作为职称评审和单位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凸显了本次展览规格之高,荣誉之高。展览将于2025年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展出作品750件左右(其中入选550件,特邀200件),广州展览结束之后,还将评选出200件优秀作品在国内及国际巡展。
鲍莺、俞晓夫介绍拟申报作品草图及创作思路
随后,鲍莺、俞晓夫逐一介绍拟申报作品草图及创作思路,专家组成员分享了观摩感受,并对上海画院系统的画家提出了寄语和期望。
曾来德发言
曾来德表示,上海作为近百年来的美术重镇,汇聚了众多书画界重要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全国书法院体系已基本建立,上海作为书画重镇在全国书法浪潮中也应与时俱进,今天的看稿会书法作品相对较少。当下画院创作风格与海派传统存在显著差异,业内普遍关注绘画转型中的色彩运用与现代观念融合。在探索创新的同时,不可忽视传统根基,需培育具备深厚功底的代表性传承人。尽管老一辈艺术家为行业奠定基础,但年轻一代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一现象值得行业深思与重视。
董雷发言
董雷表示,“这次随刘万鸣院长和中国国家画院的老师们来到上海,与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老师们交流座谈,对我而言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天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是我学习的对象和榜样。刚才看到的作品,也体现出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院老师们艺术上的深厚功力。作品不但体现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有着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勇于突破、敢于探索的面貌,我想这可能与上海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以及海派艺术中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精神实质有着内在关联。刚刚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我也很有收获。唯一的遗憾,就是今天看到的作品还不够多,希望上海方面能够动员更多的老中青艺术家,参加到这次全国画院展的活动中,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袁学军发言
袁学军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摩感受。第一是百年影响。一百多年来的海派艺术,如吴昌硕的金石入画,任伯年的兼工带写以及大写意的刘海粟、朱屹瞻、程十发等都影响全国,总体来说,百年上海中国画的影响是极具引领性的;许多画坛逸事至今都是耳熟能详的,而且还在延续。第二是加强往来。刘万鸣院长以“经典引领,品格立院”为发展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研,这是画院建设工作的创举。全国画院应团结在一起,加强往来,再续百年的风华。第三是展览筹备。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角度来看,本次看到了上海画院系统的创作实力和影响力。另外,他提出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院有很多藏品,希望上海的藏品,包括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和程十发等艺术家的作品到中国国家画院进行展览展示,让全国观众可以更好了解海上艺术,在专题创作研究展览和文献展览中扩大影响力。
何加林发言
何加林表示,本届展览的交流活动反映了全国画院的新格局。拟申报作品中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各具特点,作品精彩,非常有心气,体现了上海中国画院目前的实力和水平。上海中国画院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像陆俨少先生也是从上海中国画院走出来的,所以,海派中国画的影响力是全国范围。如何让年轻一代像老前辈那样在全国更具有影响力,传帮带会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此外,他提道,“我们也希望上海的艺术家到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一个文献展,在展示老一代艺术家的经典之作的同时,也展示后来几代艺术家的作品和文献,这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上海中国画院几代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和发展全貌。最后,我们希望在场的各位老先生也能够参加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这样更能全面展示上海中国画院的实力。”
陈孟昕发言
陈孟昕在观摩完作品后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建议:第一、“海派”艺术曾是深刻影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现象。上海中国画院及上海油画雕塑院都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成立的两所画院之一,承载着国家文化使命和期望,曾涌现出众多艺术大家,创作出众多传世经典作品。这是画院宝贵的资源和核心优势,也是画院学术的“高度”与“厚度”。第二、虽然目前上海中国画院及上海油画雕塑院队伍规模相对精干偏少,创作作品数量有限,但可喜地看到作品展现出鲜明的绘画本体语言探索、独特观念表达和艺术个性的追求。第三、建议用好“名家”名片。老艺术家群体是画院的重要资源和亮点,建议充分重视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打好这张“名家牌”,充分展现画院的实力。第四、本届展览规格高,是国家级,政府主办的美展,机会难得。希望上海画院系统能争取更多资源投入,扩大征稿范畴,确保拿出足够数量、代表历史积淀与当下探索成果的精品力作。
陈风新发言
陈风新表示,“上海画院系统吸纳了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这是令人高兴的。正如何加林刚才所说,上海画应该重新发挥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年轻一代的学术地位和影响都很好,这次我对上海的感触非常深刻。我认为上海画院与油雕院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在美术界将重新回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希望在全国各大展览上看到更多艺术家的作品。”
杨越发言
杨越表示,上海是历代著名艺术大师的创作地。拟申报展览作品,很具特色。上海的版画非常出色,也是全国范围内的佼佼者。这里出现了很多版画大师。一些标志性的版画家,尤其是中国新兴版画的起源地。当年鲁迅在上海倡导新兴版画,至今引领中国版画创作。他认为,上海的版画非常有价值,目前在全国版画领域占据很高的位置,而且表现也相当出色。这具有时代风貌,尤其是一些年轻版画家表现得非常出色。
石峰发言
石峰认为,上海是中国画创作的重镇,上海中国画院是1960年就挂牌成立的老资格创作研究机构,文脉深厚,拥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家。此次看到上海艺术家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准备的作品,从笔墨形态到内容形式都很丰富多元,既体现了对海派绘画传统的传承,又展现了探索创新的精神,突显了海上画派多元共存的特质,总体印象很深刻。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现在离展览还有段时间,希望艺术家们在参展作品主题上再作深化,使作品更加完善,多出精品;二是希望老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们能够更多参与,这样更能全面代表上海的学术水准。
陈家泠发言
陈家泠在发言中表示希望展览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力避“千人一面”,鼓励各地区展现独特艺术风貌。他深入阐释了对海派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提炼出三个关键特性:时髦(与众不同)、摩登(漂亮新鲜)、克勒(经典性),结合上海“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他进一步提出个人创作追求的五性标准:引领性、创造性、经典性、高贵性、时代性。陈家泠表示,将以此“五性”为准则要求自己,努力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与上海文化特质的好作品,为本次展览贡献一份力量。
杨正新发言
杨正新表示,中国国家画院对“第九届全国画院作品展览”的高度重视,对上海画院系统是强有力的鞭策与促进。他坦言,过去对此类展览的认识和投入确有不足。发言中,他指出了画院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青年画家队伍规模偏小,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但他也充分肯定了现有青年画家的努力与创作潜力。为积极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杨正新呼吁:画院全体艺术家,包括老艺术家在内,都应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创作和投稿。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弥补青年力量暂时不足的短板,全力争取在本届展览中展现上海画院的风采。他坚信,此次展览将对画院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韩硕发言
韩硕表示,“此次调研刘万鸣院长亲自带队,为我们地方画院注入了动力,体现了对本届展览的高度重视。这与我过去印象中展览级别不高、重视不足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上海中国画院当前面临画家队伍规模较小、年龄结构偏大、部分老艺术家因顾虑(如曾遇退稿)而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实际挑战。值得欣喜的是,本届展览规格大幅提升,并采取了特邀等新举措,相信未来在评委组织等方面也会更加完善。刘院长此行给予我们以鼓舞。我们将积极动员中老年及中青年画家参与,以此为契机提升画院创作活力与整体水平,争取拿出好作品。”
张培成发言
张培成在发言中指出,刘万鸣院长亲率专家组来沪调研,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本届展览及上海画院系统的高度重视,作为画院画师,他深感荣幸与鼓舞。发言中,他感慨时光飞逝与画坛新老传承的有序。他特别强调,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积极参与画院系统的重要展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荣誉。最后,他郑重表态:无论本届展览是否特邀其作品,都将严格遵循征稿要求,精心创作并提交作品。这既是响应展览号召,也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对本届展览规格提升的重视与支持。
俞晓夫发言
俞晓夫在发言中对北京专家组的建议表示认同。他强调,“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对上海艺术家而言是重要的发展契机。此外,他明确表态:作为艺术家个人,将积极创作并提交作品参加此次展览。同时,他提出建议:希望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院,能够切实重视并支持本院艺术家参展创作。他呼吁两个单位完善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共同抓住这次提升上海画院系统创作水平与影响力的宝贵机会。
丁申阳发言
丁申阳表示,“非常高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的调研活动,也非常钦佩刘万鸣院长及江鹏院长的务实工作作风。在几位专家的讲话中,都谈到了对青年画家的鼓励和对老画家的尊重。我是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组织工作的,很欣慰地发现在这次展览当中也将书法篆刻纳入特邀作品之列,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于传统艺术的重视。海派书画正是由这些德艺双馨,书画双修及有着良好文化积淀的大家组成的,如何传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是上海新一代书画家必须正视的,师古不泥古,传承再创新也是画家、书法家共同的任务。”
刘万鸣在总结会上强调,“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升级为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规格提升,是全国画院系统协同发力、打造高质量国家级艺术平台的重要契机。刘万鸣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确保作品“高质量”是本次展览成功最核心的任务,期待上海画院系统后续进一步增加作品数量,尤其要充分发挥上海老艺术家深厚的艺术积淀与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调动青年美术家的创新活力,持续展现上海艺术创作的水平成果;第二,老艺术家是宝贵财富,其历经岁月锤炼、高度成熟的艺术造诣对提升展览整体品质与历史高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要求我们以真诚的尊重和关怀汇聚他们的智慧与力量,这是画院系统的优良传统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本次展览是展现全国画院整体实力、发现培养青年才俊的宝贵平台,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承办方,期待并需要各省市画院的全力支持与紧密协作,实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有机融合与同台辉映。最后,刘万鸣特别强调,唯有全国画院系统团结一致,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好老艺术家的示范引领和青年艺术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方能最终呈现一场令社会各界满意的高水平艺术盛会,共同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上海调研结束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将赴其他省份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吕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