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谈艺术、材料与文明的能量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7-10 16:02:41

在物质与精神交织的能量场中,一场关于“物我关系”的深度对话日前在天津美术馆上演。

由天津美术馆与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已于6月21日亮相天津美术馆三层5、6号展厅,并于6月29日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担任总策划,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任艺术总监,艺术批评家蓝庆伟担纲策展人。

展览以“睹物与凝思”为题,精准切入艺术家郭振宇近年创作的核心脉络。这不仅是一个展览名称,更是一种艺术哲学——它探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引导观众超越视觉表象,用眼睛去“触摸”黄河沙、青麻、炭块、金属等原生材料的真实质感,在静观与沉思中体悟艺术家构建的“物我一境”。

策展人蓝庆伟在前言中深刻指出:“我们需要将自己置于安静的无声世界,堵住耳朵,用眼睛抚摸材料;闭紧嘴巴,用材料传递语言”,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往静谧而充满感知力的艺术世界的大门。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蓝庆伟将郭振宇的创作精炼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关键词:“感知性的视觉触感”、“毁灭与再建”、“以废墟来表意‘去废墟化’”。这深刻呼应了郭振宇的艺术观:世界是流动的能量场,万物皆具生命;文明的进程如同生命体,在不断的坍塌(毁灭)与重构(再建)中迭代前行;那些看似衰败的“废墟”,恰恰是能量转换、新秩序孕育的起点,指向一种超越废墟的生命力(“去废墟化”)。

作为继2018年今日美术馆、2019年山东博物馆个展后的又一重要呈现,本次展览聚焦郭振宇近五年新作,并辅以代表性装置,系统展现其艺术思考的演变。在展陈上匠心独具,摒弃传统的封闭墙面展示,转而运用平铺、脚手架搭建、高低错落的空间布局,构建出一个可穿行、可呼吸的“能量流动场域”。脚手架结构本身即隐喻着城市文明的骨架与血脉,邀请观众以身体介入,多角度“凝思”,与作品进行全方位对话。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郭振宇的艺术实践大胆突破了绘画与雕塑的既定边界。他摒弃虚拟再现,直接运用麻绳、炭块、泥土、草芥、秸秆、砂石、纸屑等自然与原生材料进行创作,甚至引入劈砍、电击、烧灼等“破坏性”手法。

这并非简单的形式实验,而是对“物自体”质料性、独立性和自然性的深度挖掘,是对熵增定律下能量流动、文明兴衰的视觉隐喻,更是艺术家探索绘画本体语言新可能、构建自我诉说语言体系的独特路径。

步入“睹物与凝思”的展厅,观众不仅是在观看作品,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生命本质、文明循环与能量永恒对话的“第二次创作”。

值此展览展出之际,ArtAlpha对艺术家郭振宇进行了专访,围绕展览主题、创作理念等展开了深度对话。


精神与物的关系

ArtAlpha:“睹物与凝思”作为展览标题非常有哲思意味。您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它如何回应您这几年创作的内在逻辑?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这个展览题目是策展人蓝庆伟先生提出的。他是从理论角度,或者从对我艺术实验与探索的研究中梳理出这一主题。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能量场,物质与人是统一体,只是表现形态不同。物与精神,也是一体的。因此我希望在作品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或者协通的能量、信息传递关系。

即便讨论的是物、精神和思考的结构,最终所探讨的仍是关于精神的问题,是人如何看待世界、思考文明与人生发展的路径。身体的器官在隔离与身体的统一性,身体的组织系统也带有这样的特点——无限倾向于“独立”,我们的世界与我们身体、群体都是一种涌现现象,我们人为地割裂,并把“身”外的世界、能量存蓄、存续当做了“物”,我们从没有脱离开、无法脱离开这些存在。或者在另一个维度看这些“物”就是“我”的延伸。即便回到“物”,也是人为的边界划分与设定,圈定了概念进行分离式描述。这也是我创作的内在逻辑。

我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其实都是能量体。它们会腐烂、耗散,本质上是内在能量的流动和变化。正因如此,我希望用这种“物具有生命”的观念,与艺术、作品和精神之间形成一种暗喻关系。我的创作语言也因此不仅承载观念,同时也带有材料本身的信息,共同构成一个可以自我诉说的语言体系。

我所做的不是创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而是在整合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我相信“生活即艺术”——任何一个时空状态中的存在都可以是艺术,只不过我们未必能将它全部留存。

最终,我通过“抽象”的方式,去对现实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抽离和标注,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路径和艺术表达。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ArtAlpha:展览中提到了“感知性的视觉触感”“毁灭与再建”“以废墟来表意去废墟化”这三个关键词,您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郭振宇:在我的创作中,我直接使用材料本身作为表达方式。这些材料是空间的、立体的,我并不想通过颜料去再现一个虚构或虚拟的世界。因为我们正身处一个高度虚拟化的时代,网络、数字、图像不断地重塑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与模拟。

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以材料的真实质感,直接与观者产生碰撞——是一种视觉上的触觉体验,甚至是可以被触摸的,就像雕塑一样。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重新感知我们所处的“能量体”的世界,从而获得一种更贴近生命本身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对生命的理解,也源于我职业生涯早期的经历。当时我刚参加工作,接触的是一群聋哑学生。他们身体存在某种残缺,但却始终追求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状态,这让我深受触动。反观自己,虽然似乎拥有很多,却也意识到自己身处一种“废墟式的生命”状态。这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破败中重新建立一种健全的生命体。

这样的经验在我面对任何一个文明或社会形态时,都会浮现。我越来越意识到,每一个文明的进程其实都是一种不断的迭代,它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旧结构的坍塌。我们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机械文明、电力文明、信息文明,直到今天的数字文明。每一次跃迁,都是对过去秩序的彻底颠覆。

文明如此,生命亦然——它从来无法原样延续,只能不断向前演化。这种不对等的变化,正是我试图通过作品所呈现和传达的生命经验与精神结构。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创作:能量的交换

ArtAlpha:您的作品大量使用如黄河沙、青麻、炭块、金属等原生材料。这种材料观背后,是不是隐含着某种对自然、文明或人类历史的态度?

郭振宇:我使用的各种材料,其实都来自这个星球,或者说是从宇宙中直接获取的能量。它们不仅仅是物质,更承载着一种与自然、与文明的对话关系。

在创作过程中,我思考的不只是材料本身,而是它与文明、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关联。当一个地方出现繁茂的生态、看似有序的秩序,其实往往是因为内在能量的不平衡在向外释放。这也呼应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当熵值上升时,系统内部的能量就必须不断向周围扩散,以求获得新的平衡。

文明的形成也是如此。比如,当某片区域能量充沛,水草丰茂,就会吸引羊群觅食、小鱼游动、鸟类捕食,进而吸引大型猛兽的游猎和人类的采集与狩猎活动,最终形成部落,发展成文明。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秩序——整齐的大楼、规律的街道、规律的作息——正说明了这个区域内部的能量非常活跃,熵值在持续上升。这种表面的秩序,源于深层的能量的混乱流动与扩散。

从这个角度出发,材料对我而言,不是静态的元素,而是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它们在不断释放能量、被消解、被疏散,参与到整个世界的能量流动中。这种隐藏在材料背后的“秩序结构”,正是我把它们引入作品的原因。

我希望这些材料,不只是物理上的构成,而是能够嵌入我整个的思想体系,成为我作品中能量场的一部分。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ArtAlpha:在创作中,您使用劈砍、电击、烧灼等非传统“绘画”手法,这些带有破坏性的动作是否与“毁灭与再建”形成某种物质和观念上的呼应?

郭振宇:无论是人类文明,还是整个星球,它们都处于一种“内力簇拥”的状态之中,不断走向生发或崎岖的演进。这其实就是能量的上升过程。与此同时,外力也在不断介入,使这一过程趋于缓和和平衡。例如电击、暴雨、河流、大风,甚至太阳能,这些自然力量一方面促使内在能量增长,另一方面又在对其进行摧毁与干预。

在我的创作中,我使用如砍刀、斧头、锯子等工具,这些具有“外力介入”特征的手法,象征着这种来自外界的破坏与重塑过程。这些动作本身,就是作品成型过程中的一部分,至少是一个“负空间”,而不仅仅是通向最终结果的手段。换句话说,结果只是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过程本身才真正重要。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呈现出“变化的性质”,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其实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正如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它始终在变化中,很多东西转瞬即逝。因此,许多当代艺术家开始使用视频、影像、甚至短暂易逝的材料来创作,他们的出发点正是强调这一点:这个世界在持续变化之中。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体现出这种流动性与不确定性,体现出它们在生成、破坏与重组中的那种“活的能量”。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如何展陈:支架与血脉

ArtAlpha:这次展览的布展方式非常具有装置性,比如脚手架、平铺与高低错落的空间布局,是否也意在让观众以身体进入一种“凝思”的场域?

郭振宇:这次展览使用的构架,是策展人在看到我的作品后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呈现出作品的本质。实际上,这种构架本身就承载了过去三四十年城市快速扩张的痕迹——它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骨架”或支撑结构。

同时,这种构架也像一种“管道”,如同血脉般不断延伸。在这种血脉流动的过程中,作品——作为一个人为的、艺术的存在——突然出现,又继续随结构向前发展。这个装置不仅串联起展出的作品,也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可穿越的空间。

过去的作品常贴在墙上,墙体本身具有某种拒绝性,它是封闭的、没有退路的。而这次,观众可以自由穿行于作品之间,从不同角度观看,使作品重新获得生命——这种生命力,来源于它与观众之间的全方位交流。

这个构架既呼应了城市文明的结构,也进一步支撑了我对文明发展的思考。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ArtAlpha:您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为近五年新作,是否也意味着您的创作方向或思维方式正在经历某种变化?

郭振宇:创作的思维其实一直都在不断变化。这个时代发展迅速,我们所接触的事物也日益多样。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几乎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环境”里——可以说是我的“元宇宙”。所有的经历都会转化为创作的资源,最终融入到我个体的艺术传统之中。

这些体验会随时激发新的想法。比如最近,我用一种大型材料去叙述一个非常微小、具体的事件。与此同时,我注意到日常中大量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A4纸完成的,于是我也开始以A4纸的尺寸为基础创作一系列作品,借此展开对“制度形制”的思考:我们能否在人为建构的秩序中,寻找到精神的自由?

这也是我引入“瓶子”这一意象的原因。瓶子本身是一种可以盛放物质的器物,也可以视作一种装置。它与平面作品之间形成一种对话。而我所创作的瓶子,往往带有缺口或破损的形态,这种“不完整”其实是一种开放性:它暗示了储存的方向,也意味着新的可能。

我也在思考,哪怕我们建立了一种秩序或体制,它是否依然可以保留一种不封闭的、可探索的维度?

此外,在色彩的使用上,我目前采用的是意大利艺术家莫兰迪所构建的色彩体系。莫兰迪在创作中并非刻意为之,却无意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我借用了这种“无意中的艺术追求”,将其转化为我对个体体制、精神自由的深入思考。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ArtAlpha:从“北纬30度”系列到“压缩场”“部落时代”“伊格德拉修的焚毁”,您的作品看似充满神话隐喻,它们之间是否有一个系统的叙事构架?

郭振宇: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我们的文明记忆,一种被刻进基因的记忆。我们未必时刻能想起它们,但它们始终存在。我希望借助这些记忆,与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展开对话。

一旦进入数字时代,我们赖以维系历史与文化的语言与连续性的叙述方式,可能都会逐渐丧失。人们的意识、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乃至反应速度,正在被彻底改变。当语言和文字都可能失效时,我们对于“过去”的构成,也面临解体。

因此,我在创作中尝试某种“总结性”的表达。比如“北纬30度”这条地理线,就曾是多个古老文明的诞生地:吉萨金字塔、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三星堆,乃至阿兹特克。这些文明如何兴起、又为何消亡,我们至今仍未破解。它们已成为谜团。

我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文明,未来是否也会变成一个谜?或许它不会被摧毁,而是“不被使用”而消失——正如“废墟”的定义:它曾有功能,但已经不再被使用。

这种被遗忘的命运,可能正等待着我们。而未来的人回望今日,也许会把我们看作一个神秘的早期文明。因此,我在创作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的语言和想象,以回应这种对历史、记忆与遗忘的焦虑与思考。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多元身份指向万物本质

ArtAlpha:您同时拥有策展人、研究馆员、评论人等多重身份,这些经历如何反哺您的创作?在“艺术家”与“学者”之间,您如何平衡?

郭振宇:关于艺术家的多重身份,其实它们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工作”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工业文明发展之后,在劳动方式被细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打通这些不同的身份,其实无论是策展、写作还是创作,都可以被艺术家同步进行。

只是,每一种身份在具体操作中,其思考的方式与视角会有所不同。比如,当我作为策展人时,我更多是从宏观角度去观察某种现象的发生机制,以及它如何与公众发生关系;而作为写作者,则需要梳理学术脉络,进行批评与反思;而当我回到艺术家的身份,我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从而展开一个全新的体系建构。

这些经历最终都是统一在我的艺术实验之中,它们只是呈现方式不同。每一次的策展或写作,也成为了我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当我进行创作时,我能更加清晰地判断该从哪里切入。我也从艺术本体的探索中,发展出一个“第三者视角”——既可以预见观众可能如何看待我的作品,也能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理解我自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这些身份的交叠,反而为我提供了更多的观察维度与思考路径。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多维对话打开多维观看入口

ArtAlpha:“我们要用眼睛去触摸材料”,您曾这样形容观看艺术的方式。您希望这场展览带给观众怎样的“观看经验”?

郭振宇:我希望观众能在展览中真实地感受到一种完整的历程。艺术作品对我而言,更多承载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知。而在这精神性的背后,材料与物质的力量也同样重要——它们本身通过自己的“语言”,释放出一种内在的能量。

当这些作品呈现在美术馆或展厅时,它们其实已经不再属于我,而是进入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之中。每位观众的经验不同,他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也各不相同:有人曾登高远行,会在作品中感受到壮阔的空间;有人日常操持厨房,会读出生命供养的问题;还有人从事建筑工地的劳动,他们能从中看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投入的汗水与力量。有人会看到材料的直接与亲切,受到启发,会觉得自己也可以参与创作。也有人会看到作品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或者去寻求答案,或者进入同样的凝思。

我的作品作为一种现代语言符号,本身是多维度的,也因此能够容纳不同观众以不同的角度进入。对我来说,作品走出工作室之后,它们便开启了“第二次创作”:在每一次观看中被重新理解、重新激活。

这第二次创作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富于可能性的。每一个观众,都是共同完成这件作品的参与者。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ArtAlpha:近年来,越来越多艺术家选择将“装置”与“绘画”边界模糊化,您如何看待当代绘画语言的演变?您接下来的创作是否会进一步突破媒介的定义?

郭振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对于艺术的探索,因为艺术本质上是灵魂的寄居地。在当代艺术之后,艺术不仅仅是形式语言的更新,它还承担了对社会、对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

如今,很多艺术家开始模糊绘画与装置的边界,将装置语言融入绘画中。我自己也受到这些新的艺术语言体系的影响,但我会思考,艺术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装置往往是一种直接表达观念的形式,它具有“骨感”——即缺乏血肉和情感的缓冲区域。而我们在欣赏诗意或更传统的艺术时,会感受到一种“有血有肉”的感触感知,那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

所以在我的创作中,我尽量保留这种感受,更注重视觉的研究与思考。我并不回避装置语言的借鉴,但我希望艺术不仅仅是观念的直接传达,而是能提供一种滋润、复杂、耐人寻味的感受。这两种路径并不对立,而是代表了艺术在不同阶段的探索必要性。我现在所做的,是尽量在控制与开放之间寻求平衡。

至于媒介的未来,我非常关注。对我来说,媒介的广义性就像身体的延伸。比如,腿脚的延伸是汽车,汽车之外还有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眼睛的延伸是望远镜、显微镜、偏振镜、红外探测仪,它们帮助我们看见以前无法察觉的世界。而随着脑机接口的发展,即便是盲人,也可以通过技术“看到”世界,甚至可能感知到X光、伽马射线等新的维度。这意味着,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未来如果出现新的媒介,艺术也必然会发生转变,因为艺术需要回应新的现实,建构新的精神图景。这些变化也将成为我创作中的一部分。“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这句话对我而言是真实的。只有真正关注生活的细节和微妙的变化,我们才能抓住那个发生变化的“端倪”,并借由它探索无限的边界。

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艺术创作本身也变得无法预设。比如我在创作中就无法事先画草图。因为草图是对形体的规划,但我的创作更像是与材料、观念和思考的即时交流,是感知驱动下的探索。因此,它更像是一场不可预测的冒险。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北纬30度之创世史诗

青麻、金属、黄河沙、琉璃、丙烯

200×300×9cm 2021

北纬30度No.13

综合材料

40×30×7cm 2021

蓝昆仑No.002

黄河沙、丙烯、木料、胶、金属

100×100×16cm 2023

昆仑决No.005

黄河沙、丙烯、木料、胶、金属

100×100×16cm 2023

伊格德拉修的焚毁

综合材料

240x240x32cm 2020

压缩场:色阶坍缩的诗学之二

丙烯、石英砂、木板

40×30×2.5cm 2025

压缩场:色阶坍缩的诗学之九

丙烯、石英砂、木板

40×30×2.5cm 2025

上帝视角

木料、青麻、铁

300x450x25cm 2018-2020

太初诗稿

丙烯、纸、木料、墨

230x330x7cm 2022

部落时代之二

综合材料

300×200×21cm

2022-2024

(来源:ArtAlpha艺术阿尔法)


艺术家简介

精品赏析|济南国际双年展·郭振宇《狂欢》:原始的欢乐,大众的狂欢

郭振宇,1969年,山东诸城人,当代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省美育协会副会长,山东美术馆研究馆员、学术研究部主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

艺术履历:

曾创作大型软雕塑作品《中华根》;策划由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山东省残联主办,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生命的编织》《心之韵》大型艺术展;电视纪录片《生命的编织》在中央电视台等55家全国电视网及海外播放,被定为中国人权对外宣传片。2000年在布达佩斯20世纪国际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优秀作品奖”。策划“传承——单应桂美术作品巡礼展”获文化部“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奖”,策划“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艺术院系毕业生作品展”等大型展览。先后参加德国科隆“当代中国艺术家六人展”、“北京奥运美术展览”、“山东省第十届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展”等国内外展览。作品先后获得“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等奖项,被艺术机构、美术馆等机构、个人收藏。举办“触目·郭振宇”“原能·郭振宇”等个展。

  责任编辑:薛筱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