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众家评说李汉平花鸟画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7-11 11:29:14

李汉平多年从事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尤其可贵的是,他十分重视观察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中汲取灵感,进而升华为艺术作品,形成自己的风貌。

(文/常沙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敦煌图案学专家

李汉平 春晖 160cm×100cm 2021年

李汉平对中国画传统有较深厚的积累,加上早年的学院教育养成了勤于写生的好习惯,因而他的作品形象十分生动、优美,造型用笔也非常肯定。另外,他将西方水彩与中国水墨进行融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新气象,这在目前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家中是少有的。希望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能更多地从八大、潘天寿等前辈大师那里吸取营养,把形象提炼得更概括、更典型,其艺术成就一定会跨上新的高度。

(文/周韶华,湖北省文联原主席

李汉平秋声70cm×70cm

李汉平长期从事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尤其在花鸟画适应时代审美方面更是深有积累。

他以极大的热情专注于写生,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练手、练眼、练心,努力使自己通达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腕底的自由境地。

他的花鸟画创作在向着表现时代、把握传统、迈向新里程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文/郭怡孮,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汉平记忆家园138cm×69cm

李汉平有较系统的学院教育背景和扎实的绘画功底。他画画执着,作品表现充分。其作品无论是白描写生、兼工带写,还是大写意花鸟画,都得心应手。在作品构图、设色、用笔诸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艺术修养。希望他能更深入地扎根传统,师从前辈大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人经典,如任伯年、虚谷等花鸟画作品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文/吴山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从汉平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所具有的爱物、尚美天性和对自然生灵所做的细腻入微的观察与表现。他心态祥和、安宁、自足,画中也充满着和谐、清新、自由的气息。其作品色调柔和、温润,既有古典艺术典雅的韵致,又不失现代的形式美感,显现出一种大气、浑厚、苍茫的意趣,体现出较好的人文修养和独特艺术个性。

(文/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汉平鸟鸣山更幽96cm×186cm

李汉平通过多年对花鸟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在写生的基础上着意于意境的表达,在作品的审美形式和文化品位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精神高格,形成自己独特自然的绘画语言。在其作品气息中,时常透露着含蓄、单纯、空朦、宁静的审美意趣,尤其在写意花鸟中,律动的节奏、清新的色彩、书法的用笔、似拙非巧的意蕴等都耐人寻味,他画面特有的气质无疑是他全方位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文/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李汉平的绘画作品大多出自他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的写生画稿,不仅非常质朴,而且充满生动的野趣。从中既能看出他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也能看出他对传统中国绘画的继承立场。同时,还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和对绘画艺术那份难得的执着精神。

(文/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李汉平生肖·暖阳68cm×50cm

素描是西画的造型基础,除训练造型之比例、结构外,还要辅以明暗体块。而中国画的基础之一则是白描,强调用线造型的准确性和韵律感。李汉平在素描造型的基础上,进而研究中国画线的表现力,他之所以下大功夫进行花卉写生,正是他在把握中国画的美学特征之后,努力从花卉写生中观察自然物像的生命力和形象结构特征,同时也练就了他以线造型的能力。

(文/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汉平夏日68cm×68cm

李汉平的花鸟画技巧来自于他的潜心钻研,将写生与创作有机结合,才能下笔有神;更难得的是他的作品格调清新、高雅,一花一世界,灌注其中的是大千世界活泼的性灵。只有道寄于技、技进于道,才能不断臻于化境——李汉平正走在路上。

(文/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

李汉平 和风 70cm×70cm 2021年

作为长期从事学院教学与创作研究的艺术家,李汉平笔下写意花鸟笔墨与色彩兼重,章法图式颇得方折劲健之趣,墨荷、翠竹尤入佳境,虽出于传统却能自求新格,别具天真自然之韵。

(文/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李汉平晨岚190cm×95cm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李汉平,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民进中央画院理事,北京民进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博士论文评审专家。

  责任编辑:薛筱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