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文心艺见 墨色生花——高岭评王来文的艺术文化修养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7-27 17:18:50

历史上,中国人常用“书画文章”来考察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所谓“书画”,指书法与绘画的统称,是中国传统书画同源理论在视觉表现形式上的体现。所谓“文章”,原本也是指物体表面的色彩和纹样,体现出中国文字早期浓烈的视觉象形性。书画文章常常合体使用,既包含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与绘画,也涵盖作为意象理解的文学创作,这与东亚传统文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艺术创造工具毛笔有着根本关系。将不可见的太虚之境转化为具象画面,又通过意象性的文字书写提升具象画面的空灵境界,如此,“含道映物”的书画文章,才能展现出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实现内心审美意象的自足与圆满。

观王来文先生的绘画,读他的随笔文章,品茗畅聊间,“书画文章”这个词句渐生心头。来文先生是水墨画家,画画写字是他的专业,但他自小就对文字充满景仰,阅读和写作,占去了他最多的时间。从他的近著《来文随笔》(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中,一个“功夫在画外”的当代文人形象扑面而来。历史经纬、人物掌故和乡土见闻是他宽厚文化学养的重要来源。它们不仅养成了来文先生作为一个画家的“文心”,也推升出他专业判断上的“艺见”。

王来文作品之一

与众不同或者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发现来文先生这些丰富的文化滋养不是浇灌在自我的艺术主张和刻意的文字修辞上,而是播散在对同道师长和青年才俊艺术创作的体认与阐发上。大学毕业后三十多年创作和工作之余,他写了大量短文和随笔,多半是谈师友,即便是谈艺术谈感想,也多由师友的创作或闽地人文历史而生。他以自己长期生活的在地历史风貌为营养,与前辈和后进交集甚广,对他们的艺术不吝潜心研磨和推心品藻,足见来文先生师学相长的宽阔艺术视野和胸襟。着眼于他人,善于从他人身上寻找养分,文化修养方能真正内化于心。来文跨越艺术家惯常的单向度视角,以鉴赏和评论的眼光,与他人在字里行间交集,肯定和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校准和笃定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其灼灼文心,犹如细雨春风;其磊磊艺见,又似娓娓道来。

功夫在画外,在对他人艺术优长的发现、阐发、吸收、品鉴和推荐。经年累月的交集和际会,生发出来文先生活脱的文风和通透的睿见,勾勒出一个涵咏古今、放眼八闽的文化学人的形象。他的所撰所述,所学所养,渊源于此地,更反哺于此地。有这样一位勤于写作、甘为伯乐和推手的美术界掌门人,实乃福建这块山海之地艺术家们的福音和幸运。

广博的文心和求真的艺见,这般看似画外的功夫,其实最终还是沉淀在来文先生专业的“画内”。欣赏他的水墨画作,亦如阅读他那画外功夫的文章写作,满幅清雅芬芳,令人怡情悦目,甘之如饴。他以果蔬花卉为题,随类赋笔,因物就形,墨色淡雅,显示出浓厚的书卷之气。

王来文作品之二

他那煦和清雅的画风中,有着耐人寻味和反复琢磨的精绝会心之处。在福建画坛,他以白描闻名;而在全国,他也不遗余力地以白描创作参加各类展览,力证白描独特的表现能力。他潜心研究清代闽西长汀书画大家上官周的线描艺术,为其高超完美的艺术魅力所倾倒。上官周擅诗、书、画,成就大者为绘画,尤以人物画影响深远而广泛。他的人物画多用线描绘制,或有“曹衣出水”的绵柔,或有“吴带当风”的遒劲。来文对上官周充满了仰慕,但绝非泥古不化的追随。作为一位当代水墨画家,他深知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个人心性、气质和偏好与时代需求由内而外的体现。花草果蔬是他长期喜好的题材,寻找线描表现花卉果蔬的时代特色,这是他笃定的目标。

王来文作品之三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王来文作品之四

与古人的白描侍女、神仙和山水居多不同的是,来文的白描独选花草。花草本是自然和现实环境中姹紫嫣红、缤纷斑斓的代名词,选择用墨线的轻重缓急、曲直逶迤和浓淡干湿来表现花草的丰富视觉魅力和情感浓度,这无疑是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当然,它也对观赏者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来文的白描画以近景和小景体裁描写花草果蔬,这既是向中国传统花鸟画中折枝画的构图取景审美方式的致敬,又是为了保证单支或局部花草果蔬的形象和姿态不被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景物所干扰。他的《事事如意》表现丰收的柿子可谓匠心独运——横轴的画幅里,不是柿满枝头,也不是遍地柿阵,而是由画幅右上方画外伸进画中的三两支结着果实的树梢。在其周围依右上而左下,散落着一些熟透了的柿子。这种由画外破入的对角线式景物构图,既增添了画面的变化,又因为横长竖高近4比1的画幅比例,而保留着平稳,传递出安宁富足的喜悦之情。虽没有色彩的烘托,但浓浓的秋收果香却如若亲尝,而这全仗画家摸索出的拖笔勾枝和枯墨皴擦的线描手法。他用浓淡变化的干笔勾勒出柿叶的曲直,用枯笔打底出秋叶的向背;又用圆中带方的轮廓描写和涩笔不利的表面圈斑手法,体现深秋果实的圆熟。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事事如意》

挂枝葫芦是来文先生多画者。与过往绝大多数画家只画落地葫芦不同的是,他选择藤上挂枝葫芦,不仅在于热爱对景写生这种方式,借助表现果实与枝叶的关系来传递勃勃的自然生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描写葫芦与缠枝来突显线描丰富细腻的表现能力和魅力。他用浓淡不同的墨线编织出枝蔓自由垂曳的势态,用枯笔轻搓慢擦葫芦边沿带出其特有的质感,更用焦墨点提部分虬直枝叶的叶角和茎脉,生气、精气和神气因为墨线的浓淡焦枯变化而由里及外的播散出来,令人陶醉。落款甲辰秋来文写画的《福禄吉祥》尤为上品,其焦墨对枝叶的局部提写透露出艺术家对自然生命的肯定和礼赞,饱满的情绪尽在其中。

《福禄吉祥》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王来文作品之五

传统绘画惯常的果蔬题材,在来文作品中所不经意间透露出的这股子当代气息和自觉意识,需要静心坐望、流连玩味,也需要会通经纬、知晓古今。如此,方能兴意盎然,获得难言的审美享受。比再如他的《天天好日子》,落款甲辰初秋于西域,画的只是些螺丝椒,但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打底的用笔用墨,硬是把散落的辣椒的生气刻写了出来。他不是在描绘它们,而是在用笔线雕刻它们,用枯笔焦墨的轻重、缓急与刚柔,塑造出螺丝椒折皱的外表下岩石般的顽强力和生命力。是的,若不是画面中螺丝椒带有根蒂,初看它们,大有山峰雄奇之气象。

《天天好日子》

墨线在白纸上能够写出果蔬花草的生气,在与色彩的搭配上,同样也能勾画出荷花遍野的生机。前者是小情境,后者则是大场面。来文先生的创作中,荷花题材的表现同样耀眼。在他的荷花创作中,对长长荷杆的表现成为了亮眼之处。这当然归因于他对墨线的偏爱——观察自然界花草果蔬时,总是在脑海里先捕捉和撷取景物形体的线条,因为线是中国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核心要素,源自上古时先人们仰观俯察天地经纬之所得。

王来文作品之六

来文对荷杆形与势的书写性表现,为整个画面夯筑起审美情感的心理结构。一幅横阔延展的画面上,绿叶漂浮满园,而荷杆却犹如船桅,在夏末的渚水里林立交错。平直的斜线、折线与平圆的荷叶形成动静变幻的节奏,虽有主观故意,却宛若天作。艺术家更是创造性地自左而右逐渐减少留白,让横向惊人跨度的画面舒缓而有变化,似是由远及近的对角斜线,实则人景无边的平远空灵。癸卯年创作的《秋实》,最是令人称道叫绝。画幅极度宽展,取景胆大出奇,视角独一无二。秋实之意在于大地,在于根茎,在于光鲜的归处,而不在莲蓬,不在高远、平远和深远。对大地的俯察,即是对自然母亲的礼拜;对根茎的留意,即是对来年复苏的期许。秋实的丰盈及其之后的肃杀,是新的生机的开始。没有永远的繁花和美果,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才是大自然永恒的乐章。草草切切的墨点与枯笔,短促有力,似意生命的不屈。倒伏跨越的长线,将败叶与折枝贯通起来,正是生命周期的绵延。如此巨大尺幅的横轴,未写一物,却胜似全景。秋风愁煞处,更是明日人间。

《秋实》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王来文作品之七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王来文作品之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高迈人生的境界。来文先生自幼心系读书写作。写作之笔虽不复作画之笔,但写作的意象性与书画的意象性,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来文说,读书养性,写作自娱。其实,在我看来,正是这一生的喜好,养成了他的绘画创作和艺术坚持。

王来文作品之九

文/高岭,著名艺术批评家、美术学博士、策展人,2025年7月16-23日,来源:艺中间)

艺术家简介

王来文应邀参展,“南北艺象·当代中国画名家大湾区巡展(珠海站)”将于8月2日开展

王来文,画家,文化学人。福建漳州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长期担任全国美术展组委会委员、评委,福建省美术大展评委会主任,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等职。曾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师大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