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里:日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丹青铸魂主题美术名家邀请展”在书画频道的美术馆隆重开幕。这个展览得到了全国美术家的热烈响应,它集中了一批老中青优秀美术家最新创作的反映抗战主题的精品力作。
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广为人知的艺术名家。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副主席吴为山、祁海峰、李翔、李象群、刘万鸣等重磅艺术家均有作品参展;亦不乏学界与高校领域的艺术力量,如中央美术学院资深艺术家郭怡孮先生、王汉英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孙黎教授等;此外,画院系统的于文江等,以及来自陆海空三军、火箭军、武警部队与公安系统的创作者也积极参与,地方艺术家蔡超、部队艺术家张庆涛等的作品亦在展览之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祁海峰,广州美术学院孙黎教授三位艺术家,也将各自的精品力作呈现在此次展览中。
在创作周期紧张、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参展美术家们夜以继日、潜心创作,最终呈现出一批彰显新时代艺术水准的抗战主题精品力作,殊为不易。展览开幕式现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展,作品收获了广泛好评。接下来,我们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欣赏这60余位老中青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系列抗战主题作品。此刻,让我们沿展厅动线前行——本次参展艺术家涵盖老中青三代,囊括部队、地方、院校、画院等多个系统的代表性创作者,阵容全面且极具代表性。
展陈序列中首件映入眼帘的作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创作的以长城为题材的画作。在这件作品中,范迪安先生以长城为核心意象,借其雄伟姿态喻指“钢铁长城”与“铜墙铁壁”,既凝练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凝聚的不屈精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现场两位深耕油画领域的艺术家,对范迪安先生的创作风格与艺术表达素有了解,接下来不妨听听他们对这件作品的专业见解。
范迪安《坚不可摧》油画 160×300cm 2022年
祁海峰:一般而言,现场创作如此大幅的作品,画面把控难度极大,但范主席的把控能力十分出色。画面鲜活灵动,色彩处理也极为精妙。在整体色调中,笔触灵动跳跃,这种笔触将长城的精神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笔大胆,整体把握恰到好处。
徐里:画面气势恢宏,展现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传承着中国魂,象征着中国人民必定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全面胜利。所以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抗战精神。
祁海峰:虽然画面以较为写实的长城为主体,没有直接呈现抗日的具体形象和内容,但我们能感受到80多年前长城内外烽火连天的场景。从画面中,我们能体会到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和宏大气象。长城是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因此,从这幅画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那种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状态。
徐里:华北平原、燕赵大地、晋绥地区,当年都是抗战的主战场,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接下来,我们看看孙黎教授的这幅作品,这幅画主要表现送子当兵的场景,下面请孙黎教授解读一下他的作品。
孙黎《1943·卫我家园》水彩画80×80cm
孙黎: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无数父母为了保卫国家山河,毅然将自己的儿女送上战场参军保家卫国。无论是在陕北,还是在黄河边,中华民族铸就了抗日的高山峻岭,用这座大山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丰碑。就像刚才范主席的那幅画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样,无数父母送最亲爱的孩子上战场,也是为了保家卫国。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家园,这幅画大概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
徐里:是的,全民抗战时期,每家每户都被动员起来。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踊跃将年轻人送到前线,万众一心,共同抗战。通过这幅画,我们就能感受到什么是全民抗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抗敌。
孙黎:当时,年轻人参军十分光荣,都要佩戴红花,扛着枪,父母满怀深情,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爱自己的国家。
徐里:这幅是中国美协副主席李翔的作品,主要表现新时代的军人在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强军建设,让今天的军人在传承红色传统的基础上,能够保家卫国,将抗战精神在新一代军人身上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成为有精气神、有传承的现代军人。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训练场景。
李翔《训练日志》中国画 190×80cm 2017年
祁海峰:这幅画绘制得非常出色。它采用中国画的形式,绘画语言吸收了许多西画手法,包括油画、水彩画等技法。用线较少,但基本通过颜色和块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不过也有线条的运用,画面中线条与色彩结合得非常好。与传统的中国画相比,这幅画具有独特的风格。
徐里:对,中西结合,既有宽面的明暗造型,又有中国画写意的线条,两者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画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孙黎: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性。
徐里:这幅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王汉英教授刚刚完成的,主要表现八路军战士中流砥柱的精神。
战役结束后,八路军占领了敌人的碉堡,缴获了大量辎重、枪械,画面中还能看到战争造成的废墟。当然,在胜利过程中以及胜利之后,许多英勇的八路军战士身负重伤,甚至被烟火灼伤。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从他们身上的血斑、烧坏的裤子以及脸上的泥土,就能看出战争的残酷性和胜利的不易。但从他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信心、信念和必胜的精气神。所以,这件作品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很好地展现了过去八路军将士的精气神。海峰也创作过很多这个主题的作品。
王汉英《中流砥柱》油画 180×220cm 2025年
祁海峰:这幅作品的油画语言表现得非常充分,人物形象基本采用表现性手法绘制。色彩处理中,受光面的笔触塑造的形象十分到位,用笔大胆。背景处理虚化,冷暖色彩的推移,将战争场面和氛围营造得非常好。尤其是对炮楼的处理和前面人物形象的冷暖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从绘画角度看,画面处理充分展现了油画的特性。
孙黎:通过枪械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胜利,我们缴获了敌人的武器。你看,我们用的是三八大枪,他们用的是其他武器,但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反击的意图十分明确,用最原始的方法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相当不容易。
徐里:军号吹响,这是《胜利的号角》。这件青铜雕塑作品雕琢得非常精美,既写实又富有意象,展现了中国军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后,八路军战士吹响军号的自信和力度,人物形象伟岸。雕塑底部,日本的军刀、日本鬼子的钢盔都被踩在脚下,这是胜利的号角,日本投降了,失败了。
吴为山《胜利的号角》雕塑 245×130×130cm 2007年
祁海峰:这件雕塑采用青铜材质,如此大体量的雕塑十分难得。
徐里:所以《胜利的号角》放在正中央,其意义不言而喻。
祁海峰:这件作品气势恢宏、震撼人心,雕刻语言纯粹。脸部雕刻细腻,衣服处理采用大笔触塑造,形象生动,给人温暖的感觉。
孙黎:这充分说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展现了意象油画、意象雕塑的表现力,有点像布鲁德尔的雕塑风格。
徐里:像中国山水的写意性和皴法。
祁海峰:虽然这是一座雕像,不是群雕,但感觉雕像身后还有无数战士,想象空间非常大。这件雕塑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尤其是摆放在这里,仿佛展厅里还有更多人物形象。
徐里:艰苦卓绝,胜利的号声,这是经过14年抗战才获得的胜利。从他身上的衣服,你能感受到时间的痕迹和记忆,非常好。
徐里:这是海军张庆涛先生原来创作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他是一位军队的老油画家、老艺术家。这幅作品主要描绘八路军115师奔赴平型关,即将进行平型关阻击战,这是八路军首次在平型关战役中伏击日本主力部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画面中是急行军过程中的八路军战士,画得非常生动。
张庆涛《激流-八路军115师奔赴平型关》油画 120×200cm 2014年
祁海峰:过河的瞬间动感十足,人物精神状态刻画得非常精准,人物处理得也很好,尤其是前面几个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
徐里:战士们都带着愤怒、仇恨、必胜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奋勇向前。尽管背景是黑乎乎的北方大山,如太行山,留下的天空也很少,寓意着战役的艰难,抗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扭转局面、赶走日本鬼子的,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但我们的八路军战士画面形象非常鲜明,就像宏大的交响乐,气势磅礴,也预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中国军民的状态和精神。所以,虽然画面后面的乌云一片漆黑,但仍然透出一点亮光和蓝天,说明和平和蓝天最终是遮不住的,胜利是阻拦不住的,是一往无前的。所以这幅画从色彩、画面、构图上构思得非常巧妙。
祁海峰:背景的亮点让画面更加通透,如果整个画面都是黑色,会显得更加沉重压抑,这种处理效果非常好,与前面的亮色形成呼应。
孙黎:跨越黑暗,突破黎明前,那几个亮点非常重要,体现了激流勇进的精神。
徐里:这是我们老前辈谢志高老先生画的。这幅画也是送儿去当兵的场景,送行的母亲、媳妇或者妹妹,孩子要去部队了,所以喝完践行酒为他送行。画面非常典型、质朴,元素不多,但通过朴实的小伙子和淳朴的老人的组合,将抗战民众的状态、心态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很厚重,线条用笔粗犷。
谢志高《壮行》中国画 136×68cm 2014年
祁海峰:尤其是这位老太太,画得像太行山的一块巨石。实际上,她在送子参军,在河北燕赵大地,有很多这样的场景,戎冠秀作为子弟兵的母亲,把几个孩子都送到了前线,非常悲壮。为了抗战胜利,普通老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让自己的孩子奔赴前线,那时前线什么都没有,战士们拿着一把大刀就冲上去了,只能用刀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
孙黎:这个女孩子画得很清秀、很美,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的人民依然如此美丽、淳朴、善良、正义。
徐里:这是王颖生的工笔画,表现了北方民众保卫家园的场景,带有一定的装饰性。人物的服装、造型画得像石头一样,一方面看似柔弱,但另一方面又让人感觉到像磐石一样坚毅地屹立在那里。这幅画描绘了不同特点的人物共同保卫家园,有八路军、民兵,也有职业人士和务农的百姓,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创作了这幅工笔画。
王颖生《卫我家园》中国画 82×82cm 1987年
孙黎:这幅画还有一些特点,后面是梅花桩,说明当时的人民为了抗日救国,积极练武,前面有人举石锁、哑铃,实际上画的是习武之人,状态各异,还有拿着扇子的书生,那时全民皆兵,每个人都是战士,随时准备上战场。
徐里:这几幅作品是尹毅先生画的四幅作品,描绘了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泸定桥等重要历史事件。红军真正代表着初心和信仰,是优秀的典范。我们军队有着优良传统,既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又能保卫自己的家园,最后还能建设家园。这四张画是红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尹毅《长征组画草图》油画20.5×47.5cm×41982年
徐里:大家都知道这是左权将军,他在河北牺牲。这幅画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李晓林教授创作的,是一幅名作。左权将军是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牺牲地点在河北海峰先生的老家附近。
李晓林《左权将军》版画 116×75cm 1991年
祁海峰:就在涉县和山西原来交界的地方,原来一二九师这一片都是主战场。他牺牲在那个县,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左权县。
徐里:这幅画是江西美术家协会的老主席蔡超画的,叫《众志成城》。蔡主席画得非常好,在老一辈画家中,他的人物画造型、线条、创作能力和画面处理都有独到之处。
这幅《众志成城》将各界不同人物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我们团结抗战、夺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画面中既有八路军,也有新四军,有老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城市居民,也有农村百姓,各阶层人士都集中在这个画面中。
蔡超《众志成城》中国画 171×201cm 1995年
祁海峰:蔡超能力很强,人物造型处理得非常好。《众志成城》展现了社会各界的血肉之躯,像血肉长城一样。后面远处的长城延续了这种意象。旗帜和结构的处理非常好,前面画面饱满,中间穿插的人物形象组合,在人物画创作中堪称经典,很有代表性。
徐里:这幅《特战尖兵》是武警部队创作室主任夏荷生,也是我们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的秘书长创作的。他将几代军人融合在一张画里面,画面中有延安八达山下的过去军人,有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英烈,也有新时代的军人,还画进了无人机等现代装备。他想表现中国军人的气节和众志成城、不断前进、坚持理想信念的精神,从建军到现在军人的精气神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夏荷生《忠诚的足迹-特战尖兵》中国画 240×240cm 2022年
为了体现抗战胜利的主题,画面中间和背景部分以延安宝塔山为主,那是抗日战争的指挥之地,毛主席他们曾在那里指挥作战。中间部分用太行山或巨石形成铜墙铁壁的造型,表现手法独特。在作品正中间,军人形象像巨石、像丰碑一样屹立在画面中。
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军人的练兵强军和传承,将革命军人的本质本色和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孙黎:他利用了当代的构成意识,跨越了时间段,从延安宝塔一直到当代军队建设,将历史跨越时空,从当年的艰苦到现在的机械化、无人机作战,这种呈现方式是画面构成的新元素。
徐里:这是王利军的《雪海国魂》,是海军创作者王利军的作品,这是他的代表作。这幅画气势恢宏、厚重,描绘了滨海雪国当年抗联在东北零下三四十度最困难时期,抗联将士们如何坚持抗战的场景。通过前行中的困难,以及雪和冰的恶劣环境,寓意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尽管战士们的胡子和鼻涕都结成了冰,但他们冒着风雪、严寒和困难,继续前行,不断夺取胜利。
王利军《雪海国魂》中国画 192×252cm 2005年
祁海峰:这幅画画得很好,整体处理得当,风雪的感觉从视觉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前面的处理,雪很厚,人们走在雪中前行的画面处理得非常好。水和冰的关系、衣服的处理都很有层次感。这幅画大气磅礴,黑白压缩到位,只用了两个颜色。
徐里: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这幅画将这一宏大主题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路军起始,延续到过去的新四军、爱国军队、民兵、原苏军、美军等,这些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代表性国家和军队。这幅画虽然表现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但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主要是纪念致敬那些为抗战、为世界和平、为二战胜利捐躯的先烈们,这幅画非常感人。八路军战士吹着胜利号角,后面跟随着其他军人,他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了自己。
冯远《战殒者安魂曲》中国画 231×204cm 2025年
祁海峰:视角独特且震撼。如此宏大题材的作品,具有国际视野,将不同部队的人放在一起,在现实中不可能如此,但经过艺术处理,让人感受到世界反法西斯这一宏大题材。前面是八路军,后边有飞虎队,整体处理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而且处理方式简洁却富有内涵,一排人的构图很有力量。
徐里:这幅画悲壮而热烈,看了之后除了让我们对先烈们表达致敬与怀念,还给予我们一种非常震撼的感受,更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精神。过去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这幅《战殒者安魂曲》主要是致敬、纪念,通过致敬和纪念,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让世界更加友爱,更好地让大家认识和传播今天中国人所取得的成就、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以及蕴含的爱的智慧和精神。冯远先生非常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这个展览专门创作了这幅主题作品。所以这幅画被摆放在整个展览馆的中心位置。
孙黎:这幅画还有个特点,透视处理独特,从平视慢慢转为仰视,这种视觉透视方式表达了我们对英雄的敬仰。从底部一点一点向两边透视,最后如同高山一般,表达对英雄的仰慕。
徐里:所以这些都具有纪念碑式的构图。因为抗日战争就是一座丰碑,抗战精神就是一座丰碑。
徐里:这是王珂用中国画画的一张《狼牙山五壮士》。建国初期,我们著名的油画家詹建俊先生画过《狼牙山五壮士》,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红色经典之作,还印在了小学课本里。这幅是我们新画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场景。他采用了原来纪念碑的构图方式,描绘了五壮士宁死不屈,最后集体跳崖的伟大壮举。
王珂《狼牙山五壮士》中国画 240×198.5cm 2025年
祁海峰:致敬中国人有这样一个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精神。
徐里:这是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画的一张长城。这张长城色彩运用很好,画得很辉煌,残阳如血,光线运用得很好,斑斑驳驳。因为他是留苏的,就读于列宾美术学院,所以他的表现手法有苏派的特点,强调光和色,金山岭长城的光线处理得非常好,画得很棒。
潘义奎《铜墙铁壁》油画 90×120cm 2024年
徐里:这幅画作是云南美协主席罗江创作的《殇逝·少年战士》。它讲述的是当年云南边境抗日时期,众人皆奔赴战场,最终连孩童也投身其中。孩童尚未枪高,却踊跃且义无反顾地与大人一同奔赴前线抗日。此画记录了当时云南边境孩童参与抗战的一个场景,这段历史极为悲壮。这些优秀的中国少年儿童,在年幼之时便敢于与日本帝国主义拼杀。当被问及为何参战、何时能再相见,这些孩子表示下次便见不到自己了。当被问及胜利后想做什么,他们称胜利之时自己便已牺牲,那时已不在人世。这些青少年抱着必死的信念,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拼杀。所以能看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的青年人是有希望的,从他们身上能看到中国人的骨气与气节。
罗江《殇逝·少年战士》中国画 136×68cm 2025年
徐里:这幅画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孙韬先生画的。孙韬教授毕业于前苏联,即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这幅画描绘得十分出色,主要表现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难民在路上的场景,极为悲壮且无奈。
孙韬《灾难 流亡》油画 250×300cm 2015年
这幅画主要是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致使他们流离失所。难民在因战争造成的废墟泥泞之路上逃难,画面中既有城里人,也有农村人。国破山河碎,让人不禁联想到“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灾民流离失所的情景。这让我们铭记这深重的灾难,进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徐里:这幅画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马刚教授创作的一幅用笔潇洒、洒脱的张自忠将军肖像。创作还将100年来为国家、为民族牺牲且获国家追认的英烈纳入题材,像左权、张自忠等几位高级将领,题材十分广泛。这幅画画得很潇洒,将军的脸是用刀画的,很帅、很飘逸。
马刚、姜彤《张自忠将军》油画 167×125cm 2025年
孙黎:马刚教授的油画语言表现一直独特,采用轻松的灰调子。
徐里:这幅画我们请祁海峰主席给大家讲讲,这是表现狼牙山五壮士的作品,狼牙山位于太行山,太行精神彰显着燕赵大地作为抗战主战场的诸多故事。从百团大战到黄土岭战役,再到河北人民发明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这些都是河北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战史上此前未曾有过的。更重要的是狼牙山五壮士这般独特且震撼人心、连日本侵略者都不得不服的伟大壮举。
祁海峰《太行雄魂》中国画 238×198cm 2024年
祁海峰:这幅作品我一般采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实际上,狼牙山山脉众多,已处于深山区,刚才徐主席讲,很多激烈的战斗都发生在保定地区,狼牙山也在保定,我去过多次,画中也体现了纪念碑,从全方位进行表现。我画这部作品主要还是以狼牙山五位战士来展现太行精神。太行山上有太多革命故事,红色太行所蕴含的太行山独特精神气象,给予我们的是民族气象和民族气节。以山的形式体现时,更多展现的是太行山独特的精神内涵。此次作品虽有一部分人物,但更多是以山水形式呈现,人物也采用山水的画法来表达。从远处看它展现的是山的气象和内在精神,包括现在太行山的新变化都通过一座山、一块石头来体现。
徐里:这张画是香港画家陈方远先生创作的。这次展览除31个省市的作者参与外,香港的作者也参加了。这幅画表现的是香港主题,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香港大营救。这次大营救要把困在香港的一批名人、民主党派人士,通过广东那边的游击队和地下党营救出来。大家可能对画中形象很熟悉,有廖仲恺夫妇、何香凝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国家非常知名的民主党派人士和文艺界知名人士。我们党想尽办法将他们营救出来。
这幅宣传画很好,前天《人民日报》专门刊发了一篇文章和这幅作品。画中虚实结合,人物脸部表情等处理得都很好,既真实又具有当代感。
陈方远《香港大营救》中国画 200×96cm 2025年
孙黎:从表现手法来讲,作品处理带有一点装饰性,但完整地呈现了历史形象感。而且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转移非常成功,没有造成人员损失。
徐里:这幅画是民族大学原副校长、美院院长殷会利创作的一幅大型中国画。他运用焦墨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当年东北抗联的战斗场景。通过焦墨的塑造和画面所展现的力量,他将抗联战士刻画得如同松树一般,屹立在白雪皑皑的空间中,彰显出扎根大地、坚韧不拔的力量与永恒的精神。观察战士身上的肌理和脸部表现手法,可以发现他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造型和表现方式,使作品更具力度,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
殷会利《肝胆照冰河》中国画 251×385cm 2025年
孙黎:他的作品与版画语言有着紧密联系,黑白灰的布局互衬和艺术处理颇具特点,结构关系带有版画特征。
祁海峰:视觉效果十分强悍。大面积黑色的运用与前方灰色的处理,以及背景大面积白色的安排,都体现出强烈的版画感,画面充满力量。
徐里:《寸土不让》是今年新创作的作品,由首师大科德学院院长彭华竞所画。彭华竞在人物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且绘制得非常熟练。这幅画表现了八路军抗战必胜的决心,正如其题目“寸土不让”。这幅画以气象万千的方式组合画面元素。
当然,《寸土不让》不仅体现了寸土不让的精神,还展现了胜利的成果。画面中的小钢炮、机枪等都是缴获的战利品,是胜利的象征。此外,画中还有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和缴获的军刀。这些画作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胜利都来之不易。画面中已经身受重伤的战士们头缠绷带,伤势严重。画家绘制得轻松自如,画面视觉效果强烈,非常出色。
彭华竞《寸土不让》中国画 214×304cm 2025年
祁海峰:画中人物以一排的方式处理,极具挑战性,因为处理不当容易使画面显得平淡。然而每个人的表情都丰富多样,各不相同。这展现了经过肉搏战后取得胜利的状态。每个人的形象和表情都刻画得非常悲壮,状态各异。缴获的马匹、重机枪以及后排的元素,与背景处理相得益彰。背景是一块红色区域,既像硝烟又像整体处理的一部分,使前方人物更加突出,形象鲜明,画得非常好。
孙黎:在用线方面,画家强调了线与面的整块结合与开合。线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线的开合与疏密安排,以及中国画的留白衬互衬手法,使整个画面布局显得轻松自如。画面最亮的中间部分与旁边区域形成视觉对比,上方的红色复彩将人的视线向上引导,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画面有时呈现出平面感,但有时又通过侧光的运用,表现了光源的丰富性。因此,平面中线与面块的构成表现手法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徐里:这是我们老一辈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先生郭怡孮先生为展览专门创作的作品。尽管老先生快90岁了,但他的心情与我们一样对抗战主题创作充满热情和用心。他专门创作了这幅《待到山花澜漫时》,寓意抗战胜利后山花烂漫、和平到来,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和珍惜,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这幅画色彩明快、漂亮,通过描绘今天的山石和大山气势,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气魄,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成果,非常好。
郭怡孮《待到山花澜漫时》中国画 230×179cm 2025年
孙黎:这幅画的用笔特别松,看似每一笔都不具体,但在这种苍茫气象里却呈现出大气磅礴、山花烂漫的景象。当山花烂漫时,国家的整个状态都焕然一新,衬托出一种希望。画面上方的亮丽色彩和花的灿烂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了诗意。
徐里: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黄华三教授与高毅教授夫妇共同创作的一件作品《中流砥柱》。该作品采用群像形式,展现了杨靖宇、武工队、民兵、八路军、新四军等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壮阔的人像群,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中国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下有难,匹夫有责”、全民抗战的坚定意志。
黄华三、高毅《中流砥柱》中国画 310×192cm 2025年
作品中既有抗联将军,也有普通孩童;既有熟悉的武工队队员,也有八路军、新四军抱着地雷的形象。色彩处理上也独具匠心,采用了红色朝霞的色彩进行绘制,这在同类作品中较为罕见,一般多采用白色。红色在此预示着革命的色彩、红色的文化,同时也是胜利的象征。
徐里:这是一幅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学副主席刘万鸣创作的花鸟画,虽为花鸟题材却蕴含着抗战主题。画面空间开阔,描绘了一只瞪大双眼的雄鹰。通过雄鹰的飞翔、翱翔及其气势与力量,象征着中国人民对抗日敌人的抗战精神、气势与愤怒反抗。雄鹰呈俯冲之势,似欲抓捕坏人,瞪大的双眼透露出发现目标的锐利。
刘万鸣《曙光》中国画 239.5×50cm 2025年
祁海峰:画作具有象征意义,虽是花鸟画,却属主题创作,以巧妙构思展现了抗战主题,将雄鹰置于广阔空间中,呈现俯冲状态,纸墨表现亦十分出色。许多观众或许不解此花鸟画所表现的主题,实则主题鲜明。你看那老鹰的嘴尖锐如武器,与毕加索世界和平鸽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具趣味。
徐里:这幅是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为展览专门绘制,名为《大捷》。画面表现了八路军战士胜利归来,缴获了歪把子机枪、日本军刀等武器。尽管战士们自身装备简陋,仅背大刀,但画面以灰色为主调,只有大刀上飘动的红丝带增添了动感,红色象征着革命的胜利。战士的手部受伤,画面运用了没骨、线条、工笔、意向等多种元素和表现手法,从技术技巧层面而言,极具趣味与深度。
于文江《大捷》中国画 240×90cm 2025年
孙黎:这幅画巧妙之处很多,比如这位战士以大刀这一原始武器战胜敌人,缴获了阻击枪、定位清除狙击枪及驳壳枪等多杆枪支,体现了以少胜多的典范。作品精心构思,以单一战士形象展现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处理颇具意向性。
祁海峰:画面细节处理得当,虽然是小工笔,但衣服与细节描绘写意十足。笔墨语言娴熟,马路、标牌等元素虚实相间,空间感处理得恰到好处,画面细腻。皮肤处理厚重而平面感强,虚实有度,运用泼墨技法,先上淡墨再叠加浓重墨色,湿化效果显著,白色流动自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徐里:这是李明峰的雕塑《向前向前向前》,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气势与洪流,彰显了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与《大刀进行曲》所传达的意境相契合。
李明峰、刘宝亮《向前向前向前》雕塑 230×47×56cm 2021年
徐里:这是北京画院原副院长蔡玉水的雕塑作品《少女的祈祷》展现了一个单纯、善良、美丽、淳朴的女孩形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与对中华民族英烈的祈祷。雕塑作品适用于多种场合,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与遐想。
蔡玉水《少女的祈祷》雕塑 107×64×40cm 2012年
徐里: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的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这座雕塑主要塑造了民族党派抗联义士九君子之一的巩天民,是一座肖像式雕塑。
李象群《抗联义士九君子之一 巩天民》雕塑 103×35×26cm 2022年
祁海峰:雕塑整体流畅,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深邃的眼光、脸部的处理在不同光线下造型饱满,简洁明快。
徐里:脸部表情坚毅、刚毅,充满信心与情怀。尽管眼前可能面临诸多困难,但面部神情自信而深沉,仿佛即将奔赴前线。作品表现力强,手部状态等细节均得以充分展现。
徐里:这是我创作的一对书法作品,旨在点明整个展览的主题,“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我们呼吁大家了解历史、缅怀英烈、致敬英烈,并珍爱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徐里:这尊雕塑很出色,展现的是抗联的形象,由国家画院雕塑所的邓柯创作的作品《烽起磐石》。整座雕塑宛如一块山石礁石,气势恢宏,厚重且充满力量感。人物形象与山体融为一体。
邓柯《烽起磐石》雕塑 59×82×72cm 2025年
祁海峰:雕刻得极为精妙,厚重之感跃然眼前。
徐里:还有一尊雕塑同样表现了全民抗战的主题,创作者是军博的雕塑家王树山。该作品主要刻画了后方受伤的军人、普通百姓帮忙抬担架、用推车运送伤员,以及军嫂解救重伤员的场景。还展现了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百姓撑起桥板,助力军队过桥。这个雕塑生动典型地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场景,是展现军民关系的佳作。
王树山《红色沂蒙》雕塑 68×42×225cm 2016年
徐里:接下来的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张峻明新创作的。它以静物为主,但墙上绘有左权将军的肖像,通过这张画,观众能感受到作品的时代背景——抗战时期。画面中的武器装备,三八大盖枪、旗帜、军帽等,是不是为缴获的战利品尚待考证,但它们与墙上的照片共同构成了抗战主题,构思十分巧妙。
张峻明《祭》油画 105×105cm 2025年
徐里:这件独一无二的作品是国防大学李明峰创作,名叫《东进,东进,苏军东进对日作战》。它讲述了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从三个方向彻底打击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故事。画面中,一支苏军部队在未被日军发现的情况下,经过7小时行军,3000多辆坦克翻越大兴安岭,突袭关东军,令其措手不及。
李明峰《东进,东进,苏军东进对日作战》油画 120×200cm 2015年
作品中坦克碾压原始森林,树梢、树枝等与钢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因为穿越树林,坦克车上还挂着树枝,部分挡板被撞裂。画面中心是一位苏军女兵指挥官,成为画眼,美丽动人。为展现军队的庞大,中景远景中还隐约可见许多坦克在行进。此外画面中还有侦察兵在前侦察、指挥员指挥以及当地抗联军人引导等元素,体现了联合作战的方式。摩托车罩子的设计也颇为特别,仅留一条线透光,以防敌机发现。这幅画表现了苏军与我们的联合作战,也体现了抗战胜利80年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年的一致性。
徐里:曹天龙的作品则描绘了南京大屠杀的场景。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犯下的滔天大罪,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饶恕的罪行。画面以南京城为背景,用鲜血染红的色彩展现了中国人被枪杀的悲壮场景。日本人手持刺刀刺向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的胸部,将日本人的残暴、无人性以及军国主义的形象与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天龙《国恸-南京1937》中国画 180×258cm 2025年
徐里:王明玉的作品是今年新创作的,作者是部队画家。这是一幅表现攻占敌碉堡、取得胜利后庆贺场景的版画。
王明玉《成城》木版套色版画 143.5×120cm 2025年
徐里:这也是一幅版画,由湖南著名版画家卢雨教授创作。他的版画语言新颖独特,风格鲜明。这幅作品主要表现了抗战时期在延安的一批文化人,特别是美术界的前辈们。他们为了抗战,从四面八方汇聚延安,拿起木刻刀创作了大量作品,振奋前线将士的士气,也给后方百姓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抗敌信念。
卢雨《笔与刀-1941年延安鲁艺的美术先锋》版画 146×115cm 2025年
祁海峰:去过延安的人都能看到这些图像,那些老照片非常精彩。当时延安汇聚了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蔡若虹、力群、古元、华君武等美术界老前辈。他们背靠黄土、面向蓝天,手拿烟斗或雪茄,展现出浪漫主义情怀。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自信,对中国革命和抗战胜利发挥了特殊作用。
徐里:因为那时没有图像传播手段,抗日民众主要依靠这种版画形象受到启迪和振奋。尤其是鲁迅召集了一批年轻版画家,通过左翼联盟将德国珂勒惠支的抗争精神引进国内,让许多进步青年学习这种版画。因为版画易于传播,印制后能像传单一样迅速散发出去。
徐里:这是一张描绘敌后游击战的中国画,由陕西的一位画家创作。这幅画,自然是将抗日战争描绘成必胜之局。画家在游击队后方,绘出了如铜墙铁壁般的山峦,以此体现我们抗战的决心、信心,以及抗战所蕴含的力量与生命。
王俊杰《敌后游击战》中国画 107×180cm 2025年
徐里:这位画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的副院长李传真。他实际上是通过光影,通过延安的场景,来表现抗战主题。延安窑洞的光芒,延安普通生活的场景,还有延安的草鞋都说明抗战时期我们延安总部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但是那里充满着阳光,充满着信心。他通过光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光明一定会照耀我们,光明一定会灭掉邪恶。光明是未来,我们的事业是光明的,我们最后取得的胜利也是光明的胜利。
李传真《毛泽东窑洞卧室》47×31cm色粉画2025年
李传真《毛泽东窑洞一角》47×31cm色粉画2025年
李传真《战士草鞋》47×31cm色粉画2025年
徐里:这一张是丝网版画,由王大为创作,描绘的是聂荣臻与白求恩在河北阜平的场景。这也是一段历史故事。他通过丝网版画,表现了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到我们的抗战前线,抢救伤员,最后不幸牺牲的事迹。小时候我们都读过毛主席写的纪念文章,纪念的就是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
王大为《清水河畔》丝网版画 100×80cm 2025年
徐里:这一幅《千针万线》是空军画家王一帆画的。它主要表现的是新四军。新四军有几个支队往南去以后,后方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艰苦的后勤补给工作。通过加班辛苦制作鞋子、衣服等必备的最简单装备,运到前线。所以你看这身衣服、帽子、鞋子,也就是说当年我们的军队,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在后勤保障方面都是非常艰苦的,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取、来创造。
王一帆《千针万线》中国画 190×165cm 2015年
徐里:这张是《抗日去》,由火箭军创作室的一位年轻画家马未定画的。这张画也很有意思,表现的是北方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抗敌的场景。上面有很多鲜花,后面有很多想象中的军人。前面则是妻子抱着儿子送自己的丈夫上前线,家里的老母亲、老父亲送自己的儿子上前线。这也是表现了民众对抗战的一种决心、一种信心。还有我们的普通老百姓,正如刚才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争着要上前线。
马未定《抗日去》中国画 187×143cm 2001年
徐里:这是河北唐山的一位画家画的。这幅画表现的是我们第一批命名的抗战时期牺牲的高级将领。他们是为了抗日而牺牲,如英烈名册中的赵登禹将军,他在喜峰口与日军对战;还有张自忠将军,大家都非常熟悉;另外还有戴安澜将军、谢晋元将军,都是因为抗战而牺牲的。谢晋元是在上海八百壮士孤军作战中牺牲的。还有卢沟桥的佟麟阁将军,这些都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为了抗战跟敌人进行战斗、英勇壮烈牺牲的几位将军。
请横屏欣赏
李安生《同仇敌忾铁血雄魂》中国画195×62cm×52015年
徐里:这是海军政治工作部的王睿画的。他画的主要是延安的窑洞。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是窑洞的曙光、窑洞的光,预示着我们抗战、革命最终的胜利,这是有象征意义的。
王睿《枣园的明灯》水彩画132×153cm
祁海峰:色彩处理得很好,这个暖光反照在雪地上,这些冷暖颜色的推移处理得还是很好的,有很多很好的意义。
接下来这幅画这是徐主席创作的长城作品。他有好几幅长城的作品,但这幅还是跟别的不一样的。实际上我们讲“长城内外,分外妖娆”,但我们这次表现的是长城内外的很多战火、革命故事。
请横屏欣赏
徐里《长城》油画 104×171cm 2025年
这个云起以后,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并且色彩处理我觉得也非常好,整个是个暖调的,充满了希望的暖光。并且前面这个树的处理非常大胆,这种绿颜色实际上就是剪三种颜色把它处理出来的,但是感觉非常的灵动,表现的手法也非常的简洁明快,很有力量,给我们感觉耳目一新。因为长城很难画,真正要把那种气势、那种状态、那种民族的气节、祖国的脊梁表现出来,他这种感觉还是非常好的,气象万千,很壮观。
徐里:从宏观的角度画的,比较写意。然后就是山的空间、山与山之间的层次画得比较多。
徐里:这张是王珂的学生祁博辰刚刚创作的《薪火》。画的应该是闻一多先生,老先生在传播传统文化跟革命文化。你看上面写的很多,实际上也是一种启蒙,教育我们的年轻人如何爱国,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这年轻人画得还不错,形象是生动的。因为闻一多先生后来也被暗杀了,在云南的时候被暗杀了,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的儿子闻立鹏先生也是著名油画家。
祁博辰《薪火》中国画 180×304.5cm 2025年
徐里:这是李晨画的新四军车桥战役。李晨是我们鲁迅美术学院的著名画家,是我们连环画艺委会的主任。新四军车桥战役是新四军的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所以这段画主要是表现在战役过程中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败强大日军的场景。他通过这些特写的镜头,远处是日军的装备,还有缴获来的一些日军的装备。
李晨《百团大战》素描 106×144cm 2015年
李晨《新四军车桥战役》素描 106×144cm 2015年
他在画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细节处理,比如他突出的是新四军怎么通过我们的气势取得胜利的这样一个画面效果。当然有很多画面他可能是表现不出来的,近距离照啊,所以每一个画家不同的画面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效果。他这个虚实处理、连环画的手法表现在这里边还是很好的。他是用素描的黑白的手法创作的,这也比较辛苦。
徐里: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苑鸣鑫画的《烽火家书》,就是抗战时期不同的家书留下的这些信签。然后呢,这些信签实际上都是写给当时的在部队的这些官兵的,所以从各地来的都有。这要查找很多的资料,构图扣连得很巧妙。
苑鸣鑫《烽火家书》中国画 208×164.5cm 2016年
徐里:这是一个年轻画家陈松云画的《老兵·敬礼》。虽然他画的是老兵在向共和国敬礼,这也是抗战70年的时候的一个场景,就是我们的抗战老兵受阅在天安门广场。然后这个画家就把这些老兵的形象给画下来了。老兵在向党、向国家敬礼,那么我们画家画的这个实际上是我们观众向他们致敬。这就是老一辈健在的不多的抗日老战士。
陈松云《老兵·敬礼》中国画 190×176.5cm 2022年
徐里:这是北服的宋子伊创作的《平型关伏击战》,这也是刚画的一件作品。她这张作品分了几段,底下这一段的话呢是日军惨败,露出这种丑陋的失败的脸孔,还是在做垂死的挣扎。我军八路军气势如虹地在往前冲,居高临下。看到我们这种八路军战士的脸部表情,那是毫不畏惧,像拿着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后面还有很多的这些八路军战士。
宋子伊《平型关伏击战》中国画 230×180cm 2025年
因为这个伏击战,平型关伏击战,它毕竟是个狭窄的空间,在这个狭窄的山坳里边,这个战线呢很长,所以一方面近距离的,一方面还有很多的辎重汽车。当然空中本来还有日军的飞机,但是呢,八路军跟日本鬼子伏击战打在一起时候都搅在一起了,所以那个时候飞机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徐里:公安部文联的副主席、公安美协的主席李冬创作的这一张画跟其他的画不太一样,它的主题是抓汉奸、抓间谍。这位画家是公安战线的,这个锄奸反谍过去这个部门就是现在的公安的前身。所以当时在后方有十几万的民众组织起来抓汉奸。这个汉奸不得人心,所以这个汉奸伏法、认罪。有的汉奸他自己还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做错了,见不得人;有的汉奸还自以为是,错了还不知道改正。他把不同汉奸的嘴脸都给画出来了,你看有些孩子对汉奸的这种恨的表情,画得很生动。然后孩子有的既恨又怕,你看,连动物、连狗都对他们进行这种仇恨。战士在前方打仗,这个汉奸在做破坏。这个呢就把当年在主战场跟这个次战场发生了同样重要的事通过这样一张画表现出来了。
李冬《锄汉奸》中国画 242×202cm 2025年
这张画通过一个独特的主题来表达抗战那个时候时期除了正面作战以外,对内还有锄奸反谍的行动。
徐里:这张画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于露画的,刚才我们看到延安那个版画,就是很多的老先生,实际上这个就是前身,鲁迅当时在上海召集了一大批有志向的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在这里传播革命,讲如何有这种家国情怀,能够介入到国难当中去,为救国救民、为国家的这种新生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比如说胡一川大家就非常熟悉,胡一川30年代被国民党抓到监狱,差点被枪毙了,后来被我们党营救出来就到了延安。他们拿起他们的刻刀、拿起他们的画笔为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培养的这一批人呢后来绝大部分都参加了革命,都走向了前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张画人物造型还是很严谨的,画得不错。
于露《鲁迅与左联美术一八艺社》中国画 219×198cm 2024年
徐里:这个孙黎教授刚才跟我们在一起,现在他回广州去了。这个讲的就是延安大学堂。延安是革命的总部,这里集中了很多的高级将领也好、知识分子也好,以及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也好。毛主席亲自在跟这里的延安的这些同志们进行讲课。毛主席在延安应该说是一个关键的十三年。毛主席在延安的十三年指挥了抗日战争,所以《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论联合政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都是毛主席在那个时期在延安撰写出来的。可以说13年让我们中国共产党真正找到了适合中国走的一条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
延安的十三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孙黎《延安!我们的大学堂》油画 108×142cm 2021年
祁海峰:所以延安这种大讲堂、大学堂在延安的时期是经常有的事,经常有举办的一些活动。原来延安的抗大,当时抗大的学生全部上了这个抗日前线。当时的小镇都十几岁,整个抗大的学生死了2000多人,都是学生啊,直接送到战场,直接上战场。
徐里:《碧血丹心-沈崇诲撞沉日舰》的作者王睿也是海军政治工作部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我们的空军开着飞机受伤以后,开着飞机直接撞向了日本的军舰,与日舰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王睿《碧血丹心-沈崇诲撞沉日舰》油画 100×140cm 2025年
徐里:这一张呢也是唯一一张校园里面的抗战主题的作品,就是《“一二·九”之忆:无法安放的书桌》。
于婉莹《“一二·九”之忆:无法安放的书桌》油画 170×220cm 2025年
祁海峰:画面视觉上,前方呈现书桌的写实状态,后方营造出窗外的意境,虽窗外并非正式场景,但以超现实手法加以再现,且将人物状态、群情激昂的氛围表现得极为出色。画面中能看到“停止内战”“保卫华北”等标语,还有清华大学等各大学学生当时的状态。实际上在抗日初期阶段,所有大学学生为抗战发挥了十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学生思想较为激进,在鼓励抗战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里:作品以“一二九运动”为背景,采用两个空间结构,将教室与街头融为一体,画面内部为教室场景,外部则是街头景象。一动一静之间,实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并置对照。画面中,一位老师暂停讲课,望向窗外,有学生怒而起身,欲投身游行,也想跟着出去。老师拿着粉笔停下了讲课,另一位学生眉头紧锁,窗外则是呼喊奔涌的青年群像。书桌作为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外部社会的动荡以及青年内心价值的重塑与信仰的觉醒。画面中的文字,进一步体现了外部社会动荡与青年内心价值成熟、信仰觉醒的主题。窗户成为连接课堂与街头的交汇点,构建了现实与理想、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界面。通过书桌这一意象展开的思想实践,主要意在唤醒人们对信仰、责任与青年精神的再认识。
徐里:这是表现延安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是梦境当中的延安,宝塔山,因为抗战自然会想到延安。
潘潇漾《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国画 200×200cm 2025年
徐里:《烽烟铸魂》是版画,通过四个场面来表现抗战,有日军的轰炸,也有攻坚战,也有指挥员的指挥,也有落泊战。这个应该说通过四个场景来表现当年抗战的场景。
王明玉、赵子鉴、冉佳辉、陈拓《烽烟铸魂》木版套色版画 71×89cm 2025年
徐里:这一张呢也是题目叫《中流砥柱》,它是通过一个比较抽象意象构成,既有橄榄枝又有和平鸽,然后把二战时期的、抗战时期的一些道具啊放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党的党徽。这里既表现了中国,也通过一个地球来表现世界。所以有大刀、有枪剑,还有这个手与手之间的这种连起手来团结一致的,还有当时的这个新四军跟八路军的标识等等构筑了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徽的一个造型。通过这个党徽的造型加上这些器皿来构造一副《中流砥柱》这样一个内涵的画面。
宋美琳《中流砥柱》油画 160×160cm 2025年
徐里:这座雕塑很壮观,表现的是我们一个抗日的一个士兵受了重伤以后呢伤口发炎已经快不行了。后来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所以当地的妇女、老百姓用自己的母乳去喂这位士兵最终把我们这个前线士兵抢救了回来,这还是有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
通过这个作品大家也就看到了我们的士兵的这种艰苦卓绝,通过你看八路军的这个徽标啊看到这个形象的生命力跟这种毅力,也看到了一个善良的母亲、年轻的母亲这种女性的这种光芒。所以雕塑本身既有残缺的美,也有善良的美,也有生命的美,也有抗战精神必胜的美,这件作品也是不错的。
石富《源泉》雕塑 200×150×160cm 2023-2025年
徐里:我与祁海峰副主席已就本次展览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简要介绍,期望大家能透过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精神力量的艺术创作,深刻感悟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愿这些作品能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引导更多人铭记抗日战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为民族独立英勇献身的先烈,致敬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
本次展览更旨在唤醒广泛的家国情怀,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植人心。期待以此为契机,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更愿我们携手并肩,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奋斗,开创美好未来,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共同贡献力量。
(来源:书画频道)
艺术家简介
徐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旅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创作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连续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美术馆和政府机构收藏。许多海外政府、机构、洛克菲勒家族等收藏家收藏。先后率团出访各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画展。出版个人画册二十余种。
2007年入选中国油画50家,2011年入选“艺术之巅”——中国油画2010年度十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乌克兰大使奖,2013年被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2015年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16年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2017年被授予比利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2019年被吉尔吉斯斯坦授予杰出文化人物奖章。2017年在意大利出版发行《徐里油画集》,2019年油画作品《对话》被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
祁海峰,1964年生于河北武安,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参加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展,“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等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曾受到中宣部文艺局等有关单位表彰,曾获第三届、第七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记三等功二次,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
多幅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出版《生存的风景——今日中国艺术家祁海峰》《山水牧歌——祁海峰作品集》《太行气象——祁海峰中国画》等专著。
孙黎,现为中囯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秘书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广州大学,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