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分享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曹洋携新著《先生,高二适》带领大家叩响通往巨匠高二适先生精神世界的大门。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荣誉会长高云在分享会上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
——编者按
分享会举办前一日,接到吴为山先生电话,他特别请我向曹洋先生转达他的祝贺,并发给我早年林散之写赠高二适的18首诗,这是1992年林筱之先生赠送给吴为山的。同时发来的还有沈鹏先生看到林老这些诗歌后写下的一篇文字:
“吴为山君珍藏林散之致高二适诗手迹十八首,事涉今古,情系八方,洋洋洒洒,目不暇给。二位前贤,雅谊之真切,今世尤稀。爰得五言七韵以志敬仰。乙未立夏,后学沈鹏。
适我之所适,之吾所欲之。二老砺艺文,双峰一扶持。得意洛下纸,北道山阴诗。识见天人合,肝胆义理齐。高山与流水,伯牙共子期。西窗秉烛夜,夜雨涨秋池。哲人其未远,斯文永在斯。”
这篇文字,这段故事,道出了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文人之间的相亲相敬。大艺术家之所以大,就在于有大情怀、大格局、大修养。我想,这就是曹洋先生坚持20多年研究高二适先生的价值所在。
历史上评价一位艺术家,关键是看其作品所体现的人品。作为艺术家,我们自然要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但更要学习的是前辈的精神风范。
高二适先生作为“金陵四老”之一,在书法艺术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贡献。其最突出的特点,我以为有这么三点:
一是学养与书法并重。自古书法就是言心言情言事之道,明朝以后才有了职业书家。所以,书法之高低,一直以来都取决于书者学养之深浅,所谓的“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正是此意。高二适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他的书法创作以学养为根基,注重书法史的研究,具有宏观的书法史学观念,不同于为书法艺术而书写的书家,他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宗的书法大师。
二是具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风骨。高二适先生具有强烈的独立人格,他与郭沫若的《兰亭序》真伪辩,充分展现了他不畏权威、尊重史实、坚持真理的精神,不仅为后学树立了典范,而且使其在“金陵四老”中独树一帜。
三是书法风格的独特性。高二适书法众体兼备,尤精章草,形成了以章为体、以今为用、以狂草统领风貌的诸体融合。他晚年所创的“狂草新体”,是开古典之新境,立书学之新风,独领书坛风骚。
曹洋先生研究撰写高二适先生,正是在发现、研究、推崇高老这些可贵的特质,从而理解人文学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以期从书法本体创新性构建书法美学体系。
翻阅这部专著,感受到这里既有充满温情的故事叙述,也有严谨的学术论证;既有对高老鲜为人知细节的阐释,也有对“兰亭论辩”事件的反思与探讨;既有新颖观念的提出,又有关于高老诗学、书学、国学体系的建构。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我们江苏近年来书画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一个高度。
高二适先生是江苏的,也是世界的;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是今天的,也一定是明天的。
(文/高云,来源: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