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李晓松的山水画作,像把天地间的幽寂与灵动都凝进了水墨里。往画前一站,最先被吸引的是墨色的层次——浓墨、淡墨、干墨、湿墨层层交织,给山水敷上了不同的“呼吸节奏”。画里的有的地方用浓墨反复皴擦,看着格外厚重,仿佛能摸到岩石的粗糙质感;有的地方又以淡墨轻轻晕染,像山间飘着薄雾,一下就把山的远近层次拉开了。
溪光映烟翠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再看构图,山不是呆板地立着,而是高低错落、相互呼应:有的像巨人耸入云端,有的又如巨兽伏在地上。山间的云气和水流也极巧妙,要么顺着山势蜿蜒,要么从山谷里悠悠涌出,把硬朗的山石与柔软的云、水搭配得恰到好处。画里还常常藏着小小的屋舍、江上的扁舟,或是松下的人影,它们在大山水里一点不突兀,反倒给寂静的山水添了生活气息,让人觉得这片山水既远离尘世,又能安心栖居。
暮山云涌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20年
他画山石时,侧锋唰唰几下,岩石的纹理就活了,又快又有力量;画树木时,换成中锋细细勾勒枝干,显得挺拔又精神。墨与笔这么一配合,山水就“活”了,透着勃勃生机。
来自山中的光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20年
这些画的意境也格外统一,都是安安静静的,像深山的夜晚,又像清晨刚起雾的模样。没有艳丽的颜色,全靠黑白灰的墨色变化,营造出幽远、清净的感觉。盯着画看,仿佛能听到山风、江水的声音,心里也跟着静下来。这其实是他把传统山水画的“空灵”与“浑厚”揉在了一起,既有古代文人画追求的精神境界,又让现代人看着觉得亲切,能从山水里感受到平和与安宁。
云烟松风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20年
仔细品细节,还能发现不少妙处。比如山石的皴法,能看出是从古人的披麻皴、解索皴里学来的,但又不是照搬,而是按自己的感觉改了,让石头更有现代感。云的画法也不刻板,用淡墨慢慢晕染,晕出流动的感觉,像云真的在飘。那些小屋子,几笔就勾出轮廓,屋顶、门窗透着朴拙劲儿,和周围山水特别协调。
暖烟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李晓松的这些山水画,墨色浓淡相宜、笔法灵动有力,构图把山水、云树、屋舍安排得错落有致,整体营造出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意境。仿佛在告诉看画的人:山水不只是好看的风景,更是能让人把心放进去的地方,无论何时看,都能从里面寻到一份安静与踏实。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雾意时分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大壑无言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八极无尘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半在虚空半在山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空山无语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9年
画家简介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山水创作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水墨时代书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