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建军从相识到相知,经历了多年的交往、交流、交心,直至今日,不能说心心相印,但在艺术之路上互为对方能成为自己的伙伴而感到欣慰有加!
朝阳138x69cm 2019年
王维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临近二零二五年中秋佳节来临之日,邀约老兄将绘月佳作请出,细细品读,以填“独在异乡为异客”之虚,方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之实。
的确,中秋之“月是故乡明”,而吴建军笔下的月影,涵盖了一年的四季变化,映照了不同的夜晚五更,彰显了人生情感的各个阶段。
待月 90X90cm 2010年
最早描述月亮且人性化的作品出自《诗经》《陈风·月出》,描写了一个美丽女子在皎洁月光下的、朦胧缠绵的姣好之态。将月亮赋予生命的第一个人是屈原,在《楚辞·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原意为:“月亮令望舒在前方开路,让飞廉在后面跟随”;东汉时期校书郎王逸在其所著《楚辞章句》中注释“望舒,月御也”,即望舒是月亮的驾车者,在后来的中国传说中皆描述为驾车之神,也可借指月宫,通过王逸对屈原描写的注释,完全给予月亮之生命。
观吴建军对月夜的措绘,既不是无味的“大饼”之画,更不是无聊的“圆盘”之描;他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转动时刻等不同因素,他给予笔下的望舒——月御之神在奔驰、疾驰、飞驰等状态下不同的、与月亮之神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轨迹!
故乡 69x138cm 2023年
“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稚气未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皎洁的月光也在吴建军的笔下,洒向山川河流;而更多的描绘着“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告诫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绝不沉溺于对过去或未来的忧虑之中;画家己将自己融入“阴晴圆缺”之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将手中的笔携裹着水墨倾泻于画纸之上,诉说着自己对“山月不知心里事”(徐有贞)的无奈,表达着自己“水风空落眼前花”(温庭筠)的孤独、郁闷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
追溯吴建军的读月、悟月、绘月之路,接近半个世纪了,早在1988年,大学毕业三年,刚步入社会的吴建军就已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的追求,步入了追月之梦,创作了《遥望》,面对着浩瀚的太空,将月亮和地球的家园融合在了一起,采用勾、描、涂、染的技法,将硕大的月球和其所处的家园组合在了同一空间的画面之上,家园的渺小和月球的硕大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映衬了画家本人的弱小。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十年,面对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画家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走出且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呢?如何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呢?以对得起祖国和人民的培育,从而实现自己以艺报国之志!
大月无声 138x69cm 2016年
随着改革开放东风的强劲吹拂、中外古今文化地碰撞和交流及融合,滋润着新一代画坛强者的奋进和崛起,吴建军力争自己能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傅抱石先生“新山水画运动”之后“笔墨当随着时代”(傅抱石语)的继承者之一;将写生与科学观察相结合,注重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分析,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大胆创新,加强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采用写意手法,注重笔墨情致、绘画语言和意象构建地抒发,追求自然景色、物我两忘的生动感;善于运用墨与色、线与块、实与虚的融合,处理绘画空间,就如一个武术家将十八般武艺融在一起,方能走向成功;吴建军运用自己的画笔将“揉、挫、皴、擦、点,勾、描、涂、润、染,堆、砌、书、积、破,勒、泼、洒、震、颤”表现得酣畅淋漓,形成了广阔、苍茫、壮丽的画面效果,形成了既符合中国山水画传统审美观念,又具备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艺术特征,展现了新时代山水画的独特风貌,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吴建军通过四十年的不懈追求,画艺精进,不断融汇中外古今的绘画主张和技法,使自己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广;遵循《林泉高致》(郭熙)提出的“凡画山水,意在笔先”,通过写生,在脑海中“丘壑内营”,将个人的观察、情感、哲思融入自然物象,提炼绘画主题,使笔下的山水不再是客观再现,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蕴含着对传统的继承、学养的延展和时代的精神。在《日月千古颂》里,冷冷的月亮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明亮圆盘,而是承载着山川、沟壑的星球,将接受到的太阳光无私地反射到黑暗中的地球,画家的笔触在手中通过其娴熟的绘画技法,不论月亮上的山川形态,还是地面天山上的岩石、森林、山河、崖壁,该亮的地方未暗,该暗的地方未亮,这是吴建军运用积墨与破墨交替而行,徜徉在留白技法下形成的、实与虚相互结合的,空间画面上的效果体现,将远在天边的月亮拉近到了人们视野之中,给予了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内的感知形象;吴建军在绘画过程中,积墨为了更好的表现破量,破墨是为了更好的映衬积墨,辩证而对立统一;积墨时,由淡至深,待墨迹干湿相宜时,再层层添加;破墨则先揉皴染擦墨色,待墨迹未完全干时,根据画面的整体构思,破以不同的墨、水、色,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从局部图中,就可观察到吴建军高超的破积、积破技法,恰如当代画家、诗人木心先生诗中的哲思“淡淡的浓,浓浓的淡”!也令笔者想起了我曾有幸亲自观看过傅抱石先生的作品《老虎滩渔港》,我们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匮乏,不论墨块,还是石料彩的颜料,都是难求之物;从细节图中,可以看到傅抱石先生用手中的笔将有限的颜料和水墨,用揉、挫、皴、擦、染五种技法融合在一起,一气呵成,将海浪的波纹层层叠叠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鬼斧神工的高超技法犹如吴道子现世。时隔二十五年后,谢稚柳先生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跋语:“故人傅抱石所写山水以苍茫沈(在此读沉)鬰(今字为郁)胜,而以淡雅为难得,此图是已。曩予与抱石共事久,故知之。审忱然,真如逢故人也。戊辰中秋前三日,壮暮翁稚柳题,时年七十有九”。历史往往出现巧合,今日,笔者为建军兄作此拙文,品读吴建军笔下的月影,奋笔疾书之时,为乙已八月十一,公历二零二五年十月二日,与谢先生为傅先生作品题跋时中秋节相比,早了一日。观吴建军的绘画之作,从技法上来看,与当年的傅抱石先生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日月千古颂 180X90cm 2015年
吴建军画中的天山与李白诗中的天山如出一辄,都是赞美天山,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但古时却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而今天的天山南北,有咏叹不尽的壮丽与豪迈,新疆人民都沉浸在无尽的幸福与温暖之中。天山巍峨屹立,本身之美就如一幅巨大画卷,群峰云雾缭绕,在月光下,这仿佛让人进入仙境的地方,催动了吴建军创作月下天山的热情。观《天山颂月》的巨制,可领略吴建军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传统功力。吴建军不仅将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理解得淋漓尽致,而且深刻参悟了韩拙《山水论全集》中提出的“后三远”(阔远、迷远、幽远),阔远法通过近景与远景的层次感来增强画面的纵深惑;迷远法则是表现远景中的天山与月亮之上的山川若隐若现的艺术特征,使人们在视觉上形成朦胧的美感;幽远法给人以幽深静谧的意境,使人的观感产生有与无的交替变化。在用笔上切实克服了韩拙提出的“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加强腕力和臂力,用笔灵活,画线以书法入笔,避免苍白无力、笔线平扁,形成圆润浑厚之感,剔除不自然、无生气、无生机的用笔模式,落笔迅疾,欲动则动,欲行则行,欲速则速,前后照应,当积则积,当破则破,当散则散,笔线流畅,润笔有据,行笔到位,确实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张:“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画法通于书法”。
吾观日出月归 90x90cm 2020年
吴建军历来取百家之长,补一已之短,从其绘月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向古人学、向前辈学、向先进的绘画理论学,方有今日之成,在绘画艺术的探索之路上,悟师之学,研师之求,懂师之道,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发扬、光大的博大情怀,向着艺术的高峰不断攀登。吴建军结合自己的悟解和绘画技艺的提高,向着李可染大师的绘画技法不断靠近,李可染先生的启蒙老师为钱食芝先生,他跟钱先生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画法,继承了清初“四王”风格,奠定了笔墨与意境基础;在杭州国立艺专,接受林风眠和安德烈·克罗多先生的指导,中西融合,探索艺术创新;1947年,李可染先生拜齐白石先生为师,深刻领悟中国画的要诣;后来师从黄宾虹先生,探讨运用积墨法和破墨法来表现山水画的层次与质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1967年,李可染先生防德期间,结合自己早年受伦勃朗油画中“明暗对比”和“布光法”的启发,通过黑山黑水中留白的方式,借鉴了伦勃朗在昏暗背景下突出局部光亮的技法,尝试将这些绘画技法融汇到自己的水墨画创作中。安德烈·克罗多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伦勃朗则被誉为西方古典油画巅峰,李可染先生在晚年结合中西多位大师的艺术探索成就,并将“逆光法”通过主观用光强化画面效果,使作品带上了东方美学特有的含蓄与诗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层次感,成为他后期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吴建军在创作过程中受西方印象派莫奈、塞尚等大师的影响,结合学习李可染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的绘画技法,在《大月无声》里,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探索,天月地貌融为一体,积破相宜,明暗对比,层次分明,动静结合,月光下,旷野里的野马狂放着表现自我,如虎啸,像狮吼,似龙吟,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在享受着月夜的静与动所带来的美伦美奂,等待着黎明的曙光!
还看今朝 180x90cm 2019年
最后,用鲁迅先生在《故乡》结尾时,带有对希望哲思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共勉互励“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让我们记住艺术之路永无止境!
(文/于树庆,来源:大众新闻@李冰奇美术馆)
吴建军作品欣赏
亘古 70x70cm 1988年
秋水 69x69cm 2017年
家园 69x100cm 2020年
天山颂明月 150x200cm 2015年
静月归 180x90cm 2014年
明月关山 200x150cm 2012年
故园 200x180cm 2013年
雪月 90x90cm 2019年
日中天 138x69cm 2023年
画家简介
吴建军,笔名无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美术馆馆长,原济南画院院长,李可染画院山东分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省画院联盟副主席,山东省美术馆联盟副理事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致公书画院副院长,济南市致公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济南市致公书画院院长,山东省文联全委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市政协第十二、十三届常委,济南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